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乒最年轻世界冠军成正果 团体滋味却是悲喜交加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7日21:46   新浪体育

  随着郭跃/张怡宁3比0横扫李佳薇/王越古的组合,中国女队也以3比0完胜新加坡女队,将历史上首个乒乓球女子团体奥运冠军收入囊中。比赛结果毫无悬念,过程也显得波澜不惊——早在团体取代双打这一改制措施出台的时候,所有人心里就已明白,这只会让中国队团体作战的优势显得更加明显罢了。而在中国女队顺利问鼎之后,郭跃也成为继陈静之后、中国乒乓球女队第二年轻的奥运冠军。

  然而,在回顾郭跃在以往团体赛中战绩的时候,产生奇怪的感觉是在所难免的。

  2004年,不满16岁的郭跃就随队出征了在多哈举行的第47届世乒赛团体赛,在与中国香港队的决赛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以3比1战胜同出自辽宁队的大师姐张瑞,为中国队夺冠拿下最后一分。当时,她那特有的男子化打法使得她在比赛中一直占据主动,尽管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失误率还是有些偏高,并且在比赛过程中,她还一度因为发球前准备时间过长而被裁判出示红牌、罚掉了一份,不过,这员小将在大赛氛围中毫不怯场的表现,还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次登顶也使得郭跃创造了一项记录:她成为了乒乓球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时隔两年,当郭跃的名字出现在中国队出征不莱梅世乒赛的名单上时,人们开始对她的表现有了更多的期待。在中国队进入决赛之前的晋级路上,郭跃的发挥确实非常稳定,每次上场都能确保为中国队拿下自己所担当的这一分;值得一提的是,她在与白俄罗斯削球名将维克多莉亚-帕夫洛维奇的两次对垒中均取得了胜利,而且仅丢掉一局,对于一名年轻选手来说,在碰上经验丰富的削球手时能表现如此出色,确实难能可贵。然而,当大家都在期待郭跃决赛中更为精彩的表现时,她却给了人们一个意外:第二个上场的她1比3不敌中国香港队的主将帖雅娜,丢掉了中国女队本次世乒赛的第一盘、也是仅有的一盘。尽管由于团体作战的优势、她的落败无碍中国队连续第七次碰起考比伦杯,但这场失利还是给郭跃自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她热切地渴望着一个正名的机会。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又过了两年,日历翻到了2008年。广州世乒赛是北京奥运会之前最后一次国际大赛,这是任何即将参加奥运会的选手都不希望错过的一次练兵机会,对于两项赛事都是东道主的中国队来说更是如此。去年,郭跃在萨格勒布加冕为新科女单世界冠军,并且在今年年初一度登上女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后座,成绩足以表明,她的个人能力在过去两年当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广州世乒赛,她已经开始担当起中国队主将的重任,决赛面对新加坡队,第一个出场的她无疑渴望着用一场胜利来让不莱梅的不快回忆成为过去;可惜,面对着自己以往战绩占优的李佳薇,郭跃出乎人们意料的以0比3完败,那场比赛结束后她泪洒当场的情景,让人至今依旧记忆犹新。

  连续参加三届世乒赛团体赛的决赛,打了三场比赛,郭跃赢下了第一场,却输掉了后两场,这似乎与人们一般认识中的有些不一样——毕竟大家普遍都认为,在第一次参加世乒赛、技术和心理都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失利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人应该是逐步迈向成熟的。然而,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在郭跃还是小将的时候,她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这赋予她一往无前的勇气,比赛中不管面对什么对手、都敢凶狠地搏杀;而随着比赛经验的累积,当她头上的光环一个一个地增多、甚至第一次独自站在国际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之后,她的角色便开始发生了转换,以后的比赛里,她成为了被对手拼的一方,心态过渡一旦把握不好,在比赛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这从她07年下半年与上半年表现的落差便不难看出。

  教训往往比经验更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郭跃来说幸运的是,她很快就再次获得了“雪耻”的机会,那就是5个多月过后的北京奥运会。考比伦杯固然宝贵,但中国已经捧起过17次,而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冠军,这还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对于将乒乓球尊为“国球”的东道主中国而言,更是意义非凡。前面的晋级之路,中国队一如既往地走得顺风顺水:小组赛的克罗地亚、多米尼加和奥地利都无法给中国队带来冲击,中国香港队也早失去了当年的锐气;真正有威胁的,还是决赛的对手新加坡队。尽管没有获得在单打场次中出战的机会,但是与张怡宁一道镇守第三盘双打这关的郭跃发挥得非常出色,完全看不出此前两次团体赛曾经输球的阴影,王越古和李佳薇这对“强强联手”的组合被郭跃/张怡宁打得没了脾气,很快便以0比3草草缴械。

  从多哈到不莱梅,再到广州,然后是北京,郭跃的团体赛历程,一路上喜悦与泪水交集;幸而,在最重要的北京这一站上,她可以留下一张大大的笑脸。对于年仅20岁的郭跃来说,北京奥运会女团冠军绝不会是终点;迈过这道心理上的坎之后,我们有理由期待,她在后面的比赛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邓菲菲)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