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军团 > 马琳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金牌 > 乒乓球 > 正文
“每逢吃烧鸡时,我就告诉他,为了将来总能吃上烧鸡,你要如何努力。”父亲马辉开玩笑说,那时条件困难,烧鸡是奢侈品,烧鸡成为激励马琳的动力之一。
胜利者马琳的乒坛故事,充满戏剧性。如果没有与启蒙教练的一次邂逅,或许马琳的名字并不会进入世界乒坛的荣誉殿堂。
在幼儿园内,马琳迎来了人生第一个机遇。1986年,乒乓球教练杨沈立前往幼儿园挑选“苗子”。
在幼儿园内,杨沈立一眼就看中了马琳。“那时选小孩,主要是看小孩在院里跑,选跑得快、跳得高、动作协调的。”杨沈立说。
选中马琳后,杨沈立向幼儿园打听到马家的门牌号,登门拜访,但在一开始,却遭到马辉的拒绝。
杨沈立并不灰心,4次登门之后,他的诚意打动了马琳的父母。6岁的马琳开始了他的少年体校生涯。
杨沈立对这个弟子格外喜欢,马琳刚去时,杨沈立每天清晨都要骑车去接马琳,带他去体校。后来,思路转变过来,马辉才开始接送儿子。
小马琳和他的队友住在学校一个仓库内。仓库的窗户上没有玻璃,仅贴着塑料布。仓库中有5张球台,4张用作训练,1张破损的球台充当孩子们的饭桌。马琳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挥舞球拍,开始了他的乒乓梦想。
仓库中没有暖气,冬天睡觉时,马琳都要穿上棉衣。杨沈立说,马琳是少年班中比较有天赋的,训练特别刻苦。刚开始练球时,马琳并不喜欢乒乓球,但后来喜好程度超出众人想象。甚至除夕之夜,马琳仍然在练球。“年三十儿晚上他到家找我,还要打。”杨沈立说。
马辉说,马琳不住校期间,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徒手练挥拍并演练步法,“那时候我们就用庄则栋等名将激励他,让他和他们看齐”。
小时候的马琳喜欢吃烧鸡,这成了马辉的“物质诱饵”,“每逢吃烧鸡时,我就告诉他,为了将来总能吃上烧鸡,你要如何努力”。马辉开玩笑说,那时条件困难,烧鸡是奢侈品,烧鸡成为激励马琳的动力之一。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王鹏 实习生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