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军团 > 马琳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金牌 > 乒乓球 > 正文
马琳,一个从沈阳走出的乒乓奇迹。
当他站在北京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高唱国歌的那一刻,你可曾知道,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走过了怎样的艰辛历程,哭过、笑过、绝望过、振奋过……世事无常。
唯有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才是获取胜利的最佳途径。
-艰辛起步 曾因打法过时苦闷
马琳1980年2月19日出生在沈阳市沈河区,父亲马辉在玻璃仪器厂上班,母亲夏静茹在纺织厂工作。马琳6岁那年,沈河区业余体校杨沈立教练到学校挑选乒乓苗子。在一帮小孩子当中,虎头虎脑的马琳最结实,一双眼睛最亮最打眼,杨教练一眼就相中了他。就这样,马琳上午上课,下午练乒乓球。
训练一段时间后,马琳进步很快。为了提高儿子的球技,夏静茹夫妇每月花50元,从沈阳市体校找了一名年龄较大、水平高的运动员做陪练。那时,夏静茹夫妇每月工资才76.5元。
贫寒的家境让小马琳有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凭借出众的天赋,加上刻苦训练,马琳渐渐在一帮孩子中脱颖而出。
1990年,10岁的马琳进入省体校,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这时,中国乒乓球男队正处于低谷,欧洲选手的横拍弧圈球打法一统江山,马琳传统的直板快攻打法被认为过时了。一个星期天,马琳回到家,忧伤地把自己的处境告诉父母。夏静茹夫妇认真地问:“孩子,你是不是真的热爱乒乓球?”马琳点点头。父母对他说:“既然这样,你就应该坚持下去,不管那种打法,只要你刻苦训练,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1994年,在河北正定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14岁的马琳勇夺男子单打冠军。当时的国家乒乓球男队主教练蔡振华一纸调令,将马琳招入了国家队。
-踏实训练 母亲鼓励他做“蚂蚁”
在人才济济的国家队,因为年龄小,没有任何大赛经验,马琳很少有参赛的机会。
看到队友接二连三地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马琳既羡慕又心有不甘,这让他平添了许多烦恼和苦闷。在和家人的倾诉中,夏静茹夫妇把一则关于蚂蚁的小故事告诉儿子:“孩子,你看看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掉眼前的障碍,虽然看起来有点儿慢,却不会停下来。时间会让你改变很多,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变得那么强大……”
考虑到儿子正处于成长地关键时期,需要人扶持,此后每隔一段时间,马辉、夏静茹夫妇都给马琳写信,教他做人的道理,教他正确地对待名利……
1996年,马辉和夏静茹先后下岗了,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夫妇俩非常痛苦,他们商量后决定,为了不影响马琳训练,他们将下岗的事瞒着儿子。
1999年秋天,在世界男子乒乓球赛上,马琳连克瓦尔德内尔、孔令辉等世界名将,勇夺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世界大赛冠军。马琳豪情万丈,信心十足地打算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夺冠,把金灿灿的金牌献给父母。
然而,令马琳伤心的是,2000年5月,出征悉尼奥运会的名单宣布了,他名落孙山。
英雄无泪,落泪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