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女排再入漳州基地 这里是神话起点与终点(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16:18  中国新闻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女排在福建漳州排球训练基地中新社发 蓝添艺 摄

  这个几乎和中国女排的辉煌共存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女排逐渐从神位回归体育本身,它的光彩正逐渐淡去

  ★ 本刊记者/唐磊(发自福建漳州)

  2008年3月27日,漳州基地第36次送中国女排出征。每次,姑娘们在这里结束集训时,都会有例行的送行仪式。

  “娘家人祝女排姑娘再创辉煌”的条幅惯例性地挂着,包括乐队在内的两三百人,列队站在基地内的中国女排公寓前。队员们上车时,人群中没有任何呼喊,只有乐队十分热闹。队伍后排的几名学生,开始拉着邻近的同学试探要不要先溜。

  基地的资深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世纪80年代女排鼎盛时,无论是国家排球队,还是地方排球队来去,基地都要敲锣打鼓,有时甚至会出现痛哭告别的场面。

  漳州——这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女排诞生了诸多神奇传说的地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女排常年在这里集训,直至后来赢得“五连冠”。1996年,漳州建成“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碑的顶端有个巨大的排球。民间传说某沿海省份曾开价一亿元人民币购买此球,“因为自从有了这个球后,漳州市再没有遭受过台风袭击”。

  为何选址漳州

  “16字:领导重视、群众喜爱、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贴大字报的日子里,中国排球运动停训数年。但呆在干校的中国排球先驱者们,却已在构思下一步发展。

  时任中国排球协会负责人的张之槐、夏朗等人琢磨出,动乱后重振中国排球的“牛棚计划”。“建立国家级排球训练基地,集中培养优秀运动队,狠抓思想作风、基本功、身体素质,在多强对抗中赛练结合”,被定为计划的核心。

  1972年,周恩来提出“要把体育运动重新搞上去”。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王猛从干校召回张之槐、钱家祥等人,并由当时的排球处处长的钱家祥去南方考察,选点建基地。

  但很多符合条件的地方,却因当地领导对排球知之甚少不得不作罢。甚至有官员问:“建基地是否有利于农业学大寨或工业学大庆?”钱家祥,人称“排球钱”,解放前就是上海滩的排球明星,后来成为中国男排队长、中国女排教练,听到这话只能作罢。

  另一路选址人——原中国男排副队长张然,向钱家祥推荐自己的家乡福建漳州。“就十六个字:领导重视、群众喜爱、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顾化群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漳州被选中的理由,他从1972年起就在漳州基地工作。

  位于福建东南部的漳州,从清末就有了排球运动。解放后,漳州高峰时曾同时有800支业余男女排球队,被称为“排球之乡”。

  在钱家祥动身前,刚好在京开会的福建原体委官员黄克恩将“排球队要选基地”的事传书回闽。于是,由时任龙溪军分区司令员、漳州地委常委兼体委主任的于克钊挂帅,地方财政拨出3万元,决定在国家体委考察人员到来前“做出个样子”。

  最实惠的就是盖训练场,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克钊决定,用本地产的毛竹盖一座可覆盖6个排球场的大棚。参加过建设竹棚的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于克钊让手下的人调动了上千民兵,在漳州南靖山区砍了几万根毛竹建竹棚。因动用了被视为战备物资的毛竹,这个龙溪军分区的司令员没多久就被“架空”了。

  钱家祥参观完竹棚后便已动心。在上报漳州建排球基地的方案期间,他以国家体委排球处的名义,调12支青年男女排球队到漳州,开始实验性训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