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出十运滑铁卢和转会纷争 张国政的心因08年而坚定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11:27 竞报
![]() 张国政为参加北京奥运苦练力量 2004年雅典奥运会,张国政力拔千钧获得69公斤级金牌。如今北京奥运会脚步日渐临近,作为中国举重队备战08奥运的主力选手,张国政前不久再次在体育界掀起波澜。褪去身披12年之久的云南战袍“转嫁”山西,并极有可能在山西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众人迷惑张国政为何在备战关头离开云南选择北飞山西?如今,风波已渐渐平息,生活和训练又回到正轨,经历了太多大起大落,张国政说自己现在唯一的期待,就是明年能够再拿一块奥运金牌。他说,这一切的坚定,都来自于2006年,’不平凡、不简单、太低谷、太挫败的2006年。‘ 巅峰对话:挥之不去的奥运情结 问:刚刚过去的转会风波,对你影响很大吧? 答:其实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问:怎么理解? 答:说大吧,的确那段时间很着急上火,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训练,成绩很差;说小呢,是因为即便出了这个事情,但是却从来没有动摇过我要参加奥运的决心,没有动摇过我对举重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算什么。 问:身处在舆论漩涡的中心,是一种什么感觉? 答:不好说,很难受,尤其是看到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乱写,我当时急得嘴里长了一圈泡。 问:那现在能安心训练了吧? 答:对,现在很安心。在这个事情上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最后这个事情能这么快这么圆满地解决,很谢谢他们,否则肯定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我。 问:现在石智勇和你打一个级别,你们之间的竞争是不是很激烈啊? 答:其实我们常年在一起训练,彼此之间都很熟悉,也还好吧,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浓烈的火药味,按照自己的训练步骤一步一步走吧。 问:你作为队里年纪最大的队员,是什么支持你一直坚持下去呢? 答:我年纪不小了,拿的冠军也不少了,家里人也不理解,为什么我还在拼,还要去打奥运会。我只能说这就是热爱吧。 问:有没有设想过假如明年在奥运会上如愿夺冠,会怎么样?还会对着电视说“老婆,我爱你”吗? 答:没有想过,我现在所有的心思就是怎么样好好训练,去夺取那个冠军。至于夺冠之后会怎样,留给夺冠之后再去想吧。 现在一门心思只想奥运 和所有处女座的人一样,张国政对自己的要求也尽善尽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金之后,张国政并不是没有想过急流勇退。 12月的北京,已经正式进入冬季。训练局的举重馆里,却依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每天,33岁的张国政都和那些二十几岁的小队员一样,往返于宿舍和训练馆之间的两点一线,唯一的不同,或许也只能是他那辆总是擦得锃亮的捷豹了。 尽管不和其他队员一起坐大巴来训练,但是张国政每天走进场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笑嘻嘻地和每一个人打招呼,间或开几句玩笑。然而一旦摸着杠铃,他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神情严肃。举起、放下,再举起、再放下……挥汗如雨中,张国政说他的生活和训练一样就是在这样的单调中不断地重复。 “时间不多了,还有8个月”,说这话的时候,爱笑的张国政一脸严肃。在张国政的训练日记上,不止一次提到2008年8月12日,“8月12号的晚上7点,是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张国政期待着在这一天再续辉煌。 和所有处女座的人一样,张国政对自己的要求也尽善尽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金之后,张国政并不是没有想过急流勇退,“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我退役,说我要想08年再夺冠除非出现奇迹,但是我不信这个,我觉得奥运不是简单的比赛,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其他比赛所无法相比的,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信命,我要再拼一下,看看能不能创造奇迹。” 曾经十运会遭遇滑铁卢 2006年年初,云南省没有继续为张国政注册,同时,也停止了发放训练补助和工资。张国政开始迷茫。 其实,对于经历坎坷的张国政来说,一场转会风波根本算不上什么太大的问题,“走过了2006年的人生低谷,我想我又比从前坚强了许多。” 张国政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不平坦,“但是至少我一直都很坚定,坚定我要练举重练下去,但是2006年,我真的动摇了。” 2005年的十运会,张国政遭遇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 “滑铁卢”。“本来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抓举比赛结束后,我排在并列第一,挺举是我的强项,我觉得没有什么压力了。”从抓举比赛场上下来,张国政举起了左手,右手手掌在下面砍“空气”,一位圈内人士告诉记者,“当时他的意思是切菜,举起这个分量对他来说太轻松了,就像他家做包子时切韭菜一样轻松。”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挺举第一把,张国政要了190公斤,没想到,这个重量成为了他在十运会上折戟的一道强盾,三次试举失败,张国政沮丧地蹲在了举重台上,体会到大意失荆州的痛楚的同时,也与69公斤级冠军擦肩而过。 刚刚经历了事业上的一次失败,张国政说自己就像一头受困的猛兽,2006年年初,云南省没有继续为张国政注册,同时,也停止了发放训练补助和工资,这开始让张国政迷茫,“那段时间,我想的最多的就是今后怎么办,年纪越来越大,但是工作、家庭等等事情都没有一个系统的安排,我的出路在哪里?我不知道,那段时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没有方向的陀螺,所有的目标和希望都没有了,心里只剩下一片迷茫。” 在迷茫中,张国政一直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一个方向,“当时北体大说有交换学生的名额,我很动心,当时想的就是去国外多学点东西对自己将来肯定有好处,但是我又割舍不下举重,让我那个时候就不练了我又做不到。所以后来选了一个有举重馆的学校,就是我打算一边学习一边训练,哪边都不耽误。” 在准备留学的日子里,张国政一边学着英语,一边又开始着手自己人生的另外一个计划。“那个时候,我脑海里常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我在北京奥运会上摘得一枚金牌,然后我爱人抱着孩子在场边为我加油,我把金牌往孩子脖子上一挂,那真是太美太美了!”2006年的迷茫中,已经结婚四年的张国政和妻子都走入了而立之年,他们商量着是该要个孩子了。在得知小两口的这一计划后,举重队领导非常重视这件事,2006年,张国政停止了大运动量的训练,并且开始停服日常的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类药品,“是药三分毒,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 一下子从有规律的训练中歇下来,张国政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开始懈怠,再加上五个月过去了,高文娟的肚子始终不见动静,张国政有些坐不住了。“我们去医院,医生告诉我们即使两个人都准备好了,受孕的几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更何况我刚刚停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身体还没恢复,”张国政说,自己一听就急了,“不能拖下去,拖下去真的就来不及了。10月2号,我恢复了训练,文娟当时不答应,因为06年不要孩子,就得等到08年以后了,奥运会结束了再休养一下身体,等孩子出生的时候她的年龄确实就太大了,但是这一次我没有将就她,而她最终也尊重了我的选择。” 回想转会风波心有余悸 张国政的要求看似并不高,但是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2007年10月,一场转会风波袭来,这个从来不服输的汉子也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手机都快被打爆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国政仍然心有余悸,“晚上睡得也不踏实,还上火,那几天嘴角天天挂着大泡,一听到电话铃响就紧张,训练也没什么心情。” 这一切的风波其实来自于年初的一次签约。今年1月,张国政与山西省体育局签约,成为山西省的注册运动员,10月,他原先所在的云南省体育局表示,云南早在1995年就与张国政签约至2005年,根据总局规定,他们对张国政持有长达3年、到2008年到期的优先注册权,运动员在“特权”期限内与别省签约属于 “违规行为”。“其实,我和云南省体育局曾在2003年重新签署协议,那份协议里特别注明,2005年全运会后,我可自由与其他省市签约,”张国政解释说,“不过就算协议中没有上述特别注明,云南的优先注册权也只有一年,即到2006年年底到期。所以,我和山西体育局的这份合同并不违规。” 在这场“转会风波”中,张国政被指责最多的是他的 “见利忘义”。“有人指责我,说我之所以转会,完全是受了经济利益的驱使,其实我真的懒得辩驳,但是后来事情越闹越大,我也不能再当哑巴,所以才对一些记者说了我的苦衷,一个故事说太多遍,连我自己都觉得烦了”。说起这件事情,张国政不自觉地又点燃了一根烟,“烦人的事情多,烟量也越来越大,”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道,“好在后来总局肯定了我转会的合法性,得到消息的那天是我那段时间里练得最好的一天,之前一段时间成绩怎么都上不去,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我觉得做人要诚诚恳恳、踏踏实实,诚信是最关键的。”对于自己的选择,张国政也从未怀疑过,而对于别人的看法,他相信日子久了,很多事情大家自然都会明白。 尽管张国政现在说起那段风波已经显得非常坦然,但是妻子高文娟仍表示:“那段时间他都要崩溃了,”高文娟回忆说,“每天接到各种各样的电话,要和媒体解释着其中的前因后果,谁也不愿意找这个麻烦,其实转会真的是有些无奈,才作出这样的选择。”当时,很多省市知道了张国政的情况,和他们联系。高文娟说:“在和山西省谈好了转会细节的同时,我们还在跟云南方面联系。国政特别讲义气,也念旧,他说云南毕竟培养过他,无论如何都要把优先权留给云南。甚至把跟山西谈好的条件给云南方面看,说即使是云南能给他山西所给待遇的三分之一,他也会选择云南,可是云南方面还是让他失望了。对于张国政来说,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他已经拖了两年,再也拖不起了,所以我们才跟山西省签了约。其实我们真是由于山西方面的诚意,才作了这样的选择。” 和自己受到的困扰相比,更让张国政难以接受的,是转会风波中对妻子的影响,“在这件事情中,文娟也被牵扯进来,而且还有一些不实的报道,这让我非常气愤。说什么我是因为云南没有落实文娟的工作才怀恨在心。其实我老婆本身就很优秀,在丰台分局,她的工作能力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展望明年奥运卫冕冠军 恢复训练后仅仅两个月,张国政就随队到了多哈,在这个美丽的阿拉伯国家,他根本无心欣赏周遭的美景,满脑子想的,只有三个字——“降体重”。 亚运会前,张国政的体重超过了76公斤,为了减到69公斤,从到达多哈直到比赛,将近一周的时间,张国政没有进过食堂,每天只靠一块压缩饼干来保证身体的基本需要。比赛前一晚,张国政还蒸了三个小时桑拿,蒸到眼前发黑才迷迷糊糊地睡去。 “降体重的后期,总是觉得发热,所以每天就躺在宾馆的大理石地板上,饿得不住呻吟,”想到降体重的辛酸,张国政笑着摇摇头,“有一次实在饿得不行了,看到桌子上有两个提子,特别想吃,拿着提子就上了秤,看着秤上的数字,又看看手里的提子,我很舍不得又放下了。但是放下了还是想吃,后来就抱着垃圾桶,把提子放在嘴里舔舔,又赶紧吐了。当时我就想,如果让家人知道我这样,他们会多难受啊。” 到赛前称完体重后,张国政赶紧趁这个时间吃点东西补充能量,谁知道由于饿得太久,张国政就开始反胃呕吐,“当时在后场准备挺举,突然胃里一阵难受,我三步并作两步出了门,来不及找到洗手间,趴在门口的一个大花盆前就开始吐,所有吃进去的东西全吐出来了,最后竟然还吐出两口鲜血,”看到自己吐出的血,张国政哭了,不是因为觉得委屈,“靠着那个大花盆,我脑子里一下子就乱了,难道这就是我最后一场比赛?我自己也不知道。” 回到后场,几名教练也开始着急,陈文斌教练走上来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行不行啊?不行就算了吧。”张国政头一扬,“怎么不行,接着比!”凭着一股韧劲,饥肠辘辘的张国政最终还是站上了多哈亚运会男子69公斤级的最高领奖台,站在他身旁的,是队友石智勇。 “多哈亚运会的金牌,是我事业中的一个转折点。我又坚定了我一定要打08的决心,这一次,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事实证明张国政没有说大话,的确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 2007年9月13日,张国政参加世锦赛,作为奥运会前最后一次大型的单项赛事,张国政说自己铆足了劲要拿下冠军。 “这个冠军拿的不容易”,在拿下了挺举和总成绩两枚金牌之后,张国政回忆起比赛的细节,仍然很有感触,“赛前为了降掉7公斤的体重,从到清迈以后,我就只去过两次酒店的食堂,而且每次最多也就吃一些水果,平时都是靠维生素片和蛋白质饼来维持营养。比赛当天我早上4点就起床了,到下午比赛前的12个小时里没有吃任何东西。就是这样,赛前第一次称重还是超了0.01公斤,”体重超标,意味着要失去比赛资格,张国政急了,两三步走到卫生间,用手指扣着喉咙强迫自己吐些东西出来,“这样反复折腾,最终吐了三四次,才在第三次称重时降到了68.99公斤,刚过及格线。” “从世锦赛回来之后,我更有信心了,虽然年纪大,但是我并不服输,我就是靠拼。我相信想攀登高峰,就得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现在我脑子就一根筋想着明年奥运会,其他什么都不想。” 记者手记:将命运牢牢抓住 李洁 举重专项记者 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有些是我们自己无法决定的,比如我们的父母;有些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比如我们的未来。 张国政把自己能决定的一切都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包括他的事业、家庭、前途,也包括,他自己的注册单位。 他说2006年的他是摇摆不定的,我不同意。那年冬天的某一个下雪的早晨,我在他的宿舍里旁听了他的英语课,尽管三十多岁的年纪学外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再加上他的确带着浓重的福建口音,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阻碍他要学英语的理由。 他知道的,是那个年轻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住地点头。他不知道的,是下课回家的路上,那个年轻老师在我面前伸出了大拇指,“对于他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他认为自己所谓的“摇摆不定”的背后,是他善于把握自己的每一次选择。 走出了2006年的人生低谷,他选择了2008年要再创辉煌,用最优美的方式,完成在举重台上的谢幕演出。我相信,三十多岁的年纪、不断涌现的新人,都不能成为阻碍他要再次绽放的理由。 因为,这是他的选择,张国政的选择。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