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穿什么能体现民族特色? 北京奥运颁奖礼服大猜想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01:48 杭州日报
文 / 本报记者 廖旭钢 近日,北京奥组委宣布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向设计单位和个人征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颁奖礼仪服装设计方案。此次征集设计方案的礼仪服装包括四类:鲜花及奖牌托盘利益人员服装(女式)、嘉宾引导员服装(女式)、运动员引导员服装(女式)和升旗手服装(男式)。到2007年6月25日截止时间之前,单位和个人都可上呈自己设计的礼服款式。 北京奥组委对颁奖礼服的设计提出几个要求,除要在材质和表现手法上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外,还要在款式和色彩上与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相协调,与颁奖仪式环境协调一致。奥组委为征集颁奖礼服设计开辟了两条路,除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外,还将请专业协会协助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参与征集。 应征的设计方案将面临三道关卡:初评,每类选出50套方案(四类服装共200套);复评,从每类初评入围方案中最多选出10套(四类总共不超过40套);定案,复评晋级的方案上报北京奥组委执委会,最终评出正式方案。 从奥运奖牌的“金镶玉”设计,到奥运火炬的“祥云”为纹,“卷轴”作体,无一不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前两样物件的设计方案公布,也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但对礼仪服装的设计意见却分歧颇大。早在两个月前,就曾经产生过有关中国体育代表团礼仪服装的“服饰之争”,有许多学者在各媒体联名发起倡议书:建议中国代表团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服饰。启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服作为本届奥运会的礼仪服装,这一建议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戴,却也有人毫不买账,认为在“奥运礼服”的选择上想推崇民族特色无可厚非,但民族特色不能抵触于奥运的竞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用“服装复古”去打文化特色牌,和奥运竞技、向上的文化内涵格格不入。 作为一届奥运会的传递火炬,至多只在奥运会前期和闭幕式上得到较多的亮相机会,而奖牌毕竟体积太小,只有奥运礼服的展现是贯穿整个盛会的,无论是亮相次数,还是吸引眼球注意度,都要大大高于前两者。服饰上的讲究历来是头等大事,小到个人,服饰体现穿衣者的职业、教育、喜好以及背景等等,大到国家,更要上升到民族文化和国情体现的高度,无怪乎这么多人会追着这套衣服做文章。 中国历史悠久,将五千年文化浓缩到一套衣服上显然太不可能,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服饰除深衣与汉服外,还有马褂、中山装、旗袍等等,各民族的代表性服饰更是不胜枚举。加上奥运会远涉人类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也是破天荒的首次,如何能与奥运文化和谐地交融到一起,使得问题千头万绪。 颁奖礼服大猜想之—— 博采众长 还有一种方案是推陈出新,糅合各种方案中的中国特色,加上现代元素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服饰,也许衣领是旗袍式的立领,而下摆则采用深衣式,也许衣扣是中国布结,而袖口会镶上中式纱边,不一而足。 这是一次挑战,也许方案最终的出台会引得一片叫好,甚至掀起今后国内的服饰革命,也许各方都不满意,杂糅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在正式方案出台之前,我们积极响应征集之余,也能发动无限遐想,这会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颁奖礼服大猜想之—— 西装、西式盛装长裙 这种方案应该是难度最小的一种,以西式服装作为主题,并在服饰材料和款式上融入中国元素,保留了奥运会的一贯传统,又能看到中国式的亮点,实施起来的阻力也不会太大。 衣服的材质采用丝绸,这点可能性很大,就连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也参考“丝绸之路”路线,恰好象征人类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一个支点,丝绸的发明一向为国人所骄傲,丝质西装和长裙光泽艳丽,飘逸潇洒,看着也漂亮。再在花纹和纽扣等细节上附以中国元素,比如中国结图案以及红黄色块的运用,应该能讨好各方意见。 这一方案的缺点也在这墨守成规上,上一届的雅典奥运会上,希腊人敢于将艳丽的民族服饰用于颁奖服装,显得很有魄力,虽然在体现颁奖司仪的体线美感上稍稍逊色,但浓郁的民族特色却让人印象深刻。四年后奥运会来到中国,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就显得太可惜了。 颁奖礼服大猜想之—— 唐装、旗袍 其实所谓“唐装”,指的并不是我国唐朝所流行的服饰,唐装逐步形成于近现代,服饰特征上更多带着清朝服装的特征。就从国际认知度来讲,马褂、中山装或是深衣汉服等,都不能与唐装和旗袍相比,使用这两种服饰,国际接受度显然会更好。 但这两种服饰的缺点也很明显,作为较为成熟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特点的服装,唐装和旗袍的改进余地都已不大,国内举行的大大小小比赛中,旗袍被用于颁奖礼服的次数实在太多,照原样搬上奥运舞台则有种不够隆重的感觉。在本次征集的四类服装中,唐装也只能被用于升旗手所穿的男式服装,唐装给人的感觉,更多是飘逸闲散,拿来执掌一国国旗就有些不够庄重。 颁奖礼服大猜想之—— 深衣、汉服 所谓“深衣”,其实最早流行于我国先秦时期,制作其实不难:一大块接近于扇形的布匹,两边剪开口子做袖子,把人像裹棉被一样卷成个圈,走起路来“碎步生莲”,人像在水面飘,显得出尘洒脱。最早的深衣没裤子,后来为了防冻,就在小腿上裹上绑腿,有钱人家用丝质的绑腿,就是“纨绔”,“纨绔子弟”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战国英雄赵国武灵王兴“胡服”,就是看汉人穿深衣虽然好看,但平时运动、骑马打仗实在不行,就把那两片绑腿延长到胯部,成了最早的裤子。在数月前,学者提出拿深衣做中国队礼仪服装时,北京奥组委官方曾透露出采用可能性不大的意见,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深衣与奥运会的运动理念不太协调,拿去给运动员穿显得不伦不类。 不过,代表团运动员的礼服和颁奖礼服是要区别开的,代表团成员毕竟有着运动员的身份,相比较下颁奖司仪的穿着更可以偏向文化成分多一点。试想,礼仪小姐身着深衣,手捧着的是“金镶玉”奖牌,古意昂然,也是相映成趣。 但这一方案也有一个难题,此次奥组委征求服饰设计方案的要求中,体现“时代特征”很难。真正了解深衣汉服的普通人实在不多,日常生活中穿深衣汉服的场景也很难看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