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奥组委工程和环境部副部长余晓萱:工作已基本完成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0月05日11:39  足球-劲体育

  最近有一本书,可以说在媒体之间相当“抢手”,那就是今年9月25日正式公布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报告(2001到2006)》。这个报告的主要撰稿人、北京奥组委工程和环境部副部长余晓萱和他的同事们从北京奥运会申办那天起,就参与了奥运会环保的相关工作。对他们来说,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一路走来,“绿色奥运”始终贯穿着每一个环节。如今,已经到了必须检验行动效果的时候了,而这正是记者与余晓萱对话的主题。

  “最关注”不一定“最严重”

  《劲体育》: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空气质量的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北京的大气问题在“绿色奥运”当中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余晓萱:大家最关心的,不一定就是问题最大的。环境,我想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大气应该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有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卫生等等。我想,环保工作包括的面应该是很全的,包括水源、生态、绿化,公众的宣传教育、生活、出行方式、绿色消费……绿色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意识,不仅仅是一种硬件的改善。

  那么,大气问题被人反复提出,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对于运动员是最重要的。您怎么看?

  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质量来保障。我认为,我们国家所制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就是为了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和公众活动的需要的。所以,如果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能够达到我们国家的质量标准,就不应该过分的担心这个事情。客观的来说,有些运动员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国家、地区的空气质量可能要比我们好,他们到这之后会不习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想,也不必过分的担忧。因为到这里来,不习惯的因素会很多,比如说时差、海拔、天气热不热、吃的习惯不习惯……不光是环境质量问题。

  您提到了国家标准。其实这个标准也被我们的官员反复拿出来说了,但国外不是很了解,所以也有所质疑。您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我们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

  我们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分为3级。第一级,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这种环境条件下生活,游览嘛,应该是一种享受的标准。第二级,就是对普通城市的环境质量要求,就是说广大公众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学习、工作是没有问题的。第三级就是工业区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会对某些体质比较敏感的人产生影响,对正常人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也就是说,我们去年三分之二的天数,空气质量保证在二级,就已经能保证一个正常人能正常的生活了。

  对。这个三分之二也是指平均而言。实际上在夏天,6月到8月,也就是奥运会的赛事时段,我们的达标率是远远超过三分之二的。去年8月份,只有一天是超过这个标准的,就是只有一天是三级天;今年8月份,也只有3天超标。

  奥组委和相关部门是不是做过这样的研究,运动员要出好成绩,二级天到底行不行?

  中国运动员到国外,也会有很多不习惯的事,睡不好觉啊,吃不好饭啊……但在中国,我们过去举办过亚运会,举办过很多大型的比赛,应该说在中国比赛,运动员出成绩的也是很多;而且,很多中国的优秀运动员在雅典、在悉尼拿冠军,他们也是在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生长起来的,训练出来的。我还是很有信心。

  但是外国运动员可能会说,我们不适应这个环境,中国运动员在这方面占优势了。他们会有这样的说法,您怎么看?

  我认为不会的。当然,人家会这样去想,我们改变不了。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制订这个标准是怎么回事,是心理标准还是人的健康标准。现在的标准制定的条件是:人在特定浓度下生活———不管是哪一组人群,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然后,观察人的发病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再把这个标准确定下来。比如说,在二级天的条件下,人的某种病症,就比如哮喘,发病率只有1%或者2%,那标准就这样定下来了;你要是说,我还会犯哮喘病,那你可能就属于那1%或者2%———也不能说完全不会犯病的吧。但是,制定标准是按照统计学的方法和观点,以此来确定。如果有人就是属于特殊人群、易感人群、容易发病的人群……那也没有办法了。其实啊,我们去年8月份能有30天达标,今年降雨量很少,空气扩散条件不好,也只有3天超标。再加上一些措施,以及我们公众的共同努力,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我很有信心。

  工作已基本完成

  马上就要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的口号是“从计划到行动”,您能不能给说说,我们是怎么“行动”,去落实当年“绿色奥运”承诺的?

  在申奥的过程中,许多城市都会提出自己的环境计划,我们在申办的时候也一样———实际上,没有申办成功的城市在报告里也一样会有环境保护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光是写一写,大家看一看,同意我们来办了,就可以把这些计划放到一边。所以,国际奥委会会很重视你写了什么,你又落实了什么。如果你把我们这个《环境报告》看完之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申奥时候承诺的主要工作现在已经基本完成。

  具体说一下?我只能简单说一下。

  比如,我们在申办报告中写过,我们的机动车在2007年以前要实行欧洲3号排放标准,而北京实际是在2005年12月就执行了。再比如说,我们承诺过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的用量到2008年的时候要达到40亿到50亿立方米,实际上,去年达到了38亿,今年就可以达到46亿。

  我们在建设场馆设施的时候,也有很多秉持着“绿色奥运”理念的细节———我记得您也说过那是“不能穷尽”的。但还是想请您说一说,您觉得最得意、最自豪的细节有哪些?

  那很多啊!现在大家都在说奥运村,夏季的空调,冬季的采暖,整个用的都是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源和热泵的技术,这一项的实施,一年就能省几千吨煤———这真的是北京最大的、而且奥运会历史上也没有这么大的用可再生能源来进行空调、取暖工程的。

  大家都在说我们是在“绿色施工”,这个包括又哪些方面?

  主要是集中在管理上。除了一些基础设施、基本要求之外,比如说,车辆怎么封盖,工地应该有一些围挡、有一些水槽……更重要的,主要还是在管理上。这方面主要包括工地自身的管理和监督,以及行政管理,也就是08办啊,环保局,城管执法队啊,工地监理方啊,在这里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注:北京奥组委采用了ISO14001的管理模式,对奥运会筹备过程中所发生的各个环节里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管理。)实际上这6年,咱们干过来真的很不容易,看了这本厚厚的《环境报告》就知道了。

  6年以来,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始终在为北京市环境改善努力。申奥的环保承诺———我们说“从计划到行动”,实际上是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来制订的这个计划,所以我们也都关心着这个计划如何变成现实,怎么样给国际社会一个比较圆满的答复。围绕这个计划,在能源、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搬迁、绿化、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等方面———我们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各个部门确实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把这个环保的设想一步步从计划变成行动,变成现实。

  那您觉得我们在落实“绿色奥运”承诺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会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些环境治理方案,比如说空气污染控制,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之后,效果比较明显,污染物的削减量比较大。但现在来看,空气污染控制就到了攻坚阶段。往往你花费了很大力量,投入很大,做了很多很多事,改善的速度却明显降下来了,不再会像1998年、1999年和2000年那样,每年速度提到3%、5%,甚至7%、8%都有可能;现在一年最多1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环保工作实际上是非常艰巨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