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达斡尔族:延续曲棍球悠久传统 颈力比赛独具特色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1:42 新浪体育
达斡尔族概况 达斡尔族共有11万人口主要居住在被称为富饶美丽的嫩江畔的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少部份居住在新疆塔城。 达斡尔族史称“打虎儿”、“达乌尔”。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已在黑龙江北岸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的达斡尔族被迫南迁,初至嫩江流域,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才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现在达斡尔族基本上通晓汉语和汉文,与蒙古族杂居的达斡尔族,大部份通晓蒙古族语。 达斡尔族民间传统体育: 达斡尔族民间体育项目很多,曲棍球、颈力比赛、摔跤、射箭、拉棍、放爬犁、棒打兔、滑雪和围鹿棋等都是达斡尔族民间常见的体育项目。其中以曲棍球运动最具代表性、最具竞争力。 曲棍球:达斡尔族语称曲棍球为 “波列”,称曲棍为“波依阔”。一般已习惯“波依阔”即代表曲棍球运动。是一项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体育项目,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 曲棍球在达斡尔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前便开始流传于达斡尔族民间。据考证:早在辽代契丹人中,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体育活动——波列,而“波列”就是达斡尔族现代的曲棍球。 特别是在管几十年来,曲棍球这项体育活动,已经是达斡尔族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所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被大家公认为我国的“曲棍球之乡”了。 民间现在使用的曲棍球有三种,而三种曲棍球各有各的不同用处。小孩玩的是软球,用牛毛沾上水手工团成,具有重量轻、有弹性的特点,不致使小孩在玩球时受到伤害;成人玩的曲棍球是硬球,用杏树根块削成的,有坚硬、耐打的特点,多用于比赛;还有一种曲棍球,是将杏树根块掏空,在上面钻数目不等的小孔,填以油质或将球浸泡在油里,是专门为夜间比赛或表演使用的。 用油浸过的曲棍球,在使用前要先把曲棍球点燃,成为一个火球,在双方争打中,火球在场上飞来飞去,犹如游龙戏珠,景象非常壮观。 曲棍球的比赛场地大小与足球场地相似,球场两边分别竖起两根柱子作为门框;参赛双方各为11人,一人守门,二人后卫,其余队员负责进攻。 比赛时,选手用一根带拐弯的木棍运球、传球和击球,将球射入对方大门得分,以得分多少分胜负。 现代曲棍球与我国达尔族民间波列的比赛规则、参赛双方的阵容都十分相似,所以现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把曲棍球列为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重点项目,1972年便成立了旗曲棍球队,并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中小学体育课程也将曲棍球运动列为教学内容。 十多年来,达斡尔族曲棍球的技术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运动员。其间由莫力达瓦运动员组成的内蒙古曲棍球队,曾蝉联三届全国冠军,先后有28人次的达斡尔族运动员,代表我国到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进行过访问比赛。 此外,在新疆少数民族中间也流传类似曲棍球运动项目。 颈力比赛:达斡尔民间最常见的一种体育娱乐项目。颈力比赛类似拔河,与藏族民间进行“押呷”比赛基本相同。由于使用器材简单,场地随意,娱乐性强,随时都可以进行,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在村屯的场院里,甚至是学生上学的路上,到处都可以见到青少年颈力比赛的情景。 特别是在每年的初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即使是在炕头上,一边饮酒,一边进行颈力比赛赌输赢。 比赛一般都是由两个人进行,届时两人相对而坐,把一条粗带子两端各自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双手放在膝上,双腿与对方相蹬,直到把对方拉到自己方向一侧。如果对方臀部离开原地,或带子偏离中线,即为失败者;另一方原地不动为胜方。正式比赛获胜方被称为“布库”(达斡尔语“大力士”)。 射箭:也是达斡尔族民间常风的体育项目之一。这项运动源于古代狩猎沿袭下来的习惯,一般多在节日闲暇的时候进行。达斡尔族射箭的弓和箭基本上与相邻的蒙古族、鄂温克族,以及鄂伦春族相同。所不同的是达斡尔族传统射箭一种是射耙,另一种是射动物的踝骨(达斡尔语称“萨克”)。比赛时的箭耙是把5厘米厚的毛毡制成直径50厘米的圆形耙,然后固定在两根木柱上,耙环五道,以红白二色相间,耙中心是一个洞眼。按达斡尔的比赛习惯,一般在赛前先杀一口猪,参赛选手要吃饱喝足了之后才进行比赛。 射耙的距离以弓的长度测量(弓长1·6米)有12弓、16弓、18弓不等,选用哪一种要由选手共同商定 。由于箭耙是毛毡制作,所以比赛时的箭簇不安装铁头。以箭中耙环多少定胜负。 射动物踝骨是达斡尔族民间独有,其比赛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把踝骨摆在地上用箭射。正式比赛前要先进行预赛,以便决定复赛的位置和秩序,预赛的胜利者,站近处决赛,负者站定在远处决赛。 另一种赛法是二人比赛,赛前先将踝骨一块挨一块的摆动在地上,射倒一块就可能碰倒若干块,以谁发的箭少而射倒在地上的踝骨多为胜。 寻棒:达斡尔语称 “楚·伯列贝”,是在有月亮夜晚的游戏。参加者分成两队,先由1人将约1尺长、1寸粗的木棒朝参加者的背面方向的草丛或雪地甩出,而后由参加者转身跑去寻找。找到后可不露声色,避免让对方发现。回到扔棒的大门或木桩处,敲响木棒,即为胜。对方若是发现,则上前阻拦,力图夺回木棒,双方经过一阵争抢、传递,最后以拿木棒回原处敲响的一方为胜。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和舞蹈 达斡尔族是一个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的民族,特别是长期与北方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所以表现他们的歌舞艺术上,既有自己民族的独特风格,又有其他北方民族,特别是蒙古族的特点。 札恩达勒 (有译“赞达仁”)是达斡尔族对民歌小调的总称,意为“歌”或“唱”。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莫力达瓦旗达斡尔族民间。他们的歌曲分两大类,一种是有词歌曲,一种无词歌。无词的歌一般都只有“哪呀,呢呀”等衬词,类似哼鸣歌,而有词歌曲都是即兴填词,具有确定的内容。即使是有词的歌一般也都保留有“哪呀,呢呀”那些衬词。有词歌曲内容大多都和生产劳动有关,如:保林采伐、划船摆渡、乘车赶路、草原放牧等。 代表性歌曲有:《春天来了》、《农夫打兔》等。 达斡尔族民间舞蹈十分丰富,而且独具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罕伯舞》、《阿罕伯》、《哈根麦勒格》、《萨满舞》;作品有:《笊篱姑娘》、《哈库麦》等。 达斡尔族民间吉祥物 由于达斡尔族普遍喜爱“波依阔”(曲棍球)运动,并且这项活动给他们带来了荣誉。所以近些年来一直把曲棍球视为吉祥物,并且设计了象征吉祥的图案,在图案上明显的用了两只交叉的曲棍,中间有一个小球,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现已得到了大多数达斡尔族群众的认可。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达斡尔族称“阿涅” (实际是满族语),是达斡尔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其中好多过春节的习俗跟当地的汉族大致相同。比如:在年三十的早晨,家家户户都洒扫庭院,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按传达斡族传统,还要大门的正前方堆一起一堆由牛、马粪及柴草堆起的草垛,作为三十晚上燃烧篝火。 从初一到初五,多是互相拜访、祝福;初五一过便开始各项文体活动。除了化妆游戏、听书唱歌外,孩子们打曲棍球比赛必不可少。一直到正月十六,春节才算结束。 由于达斡尔族聚居区与其他民族同田共耦,所以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也都和他们自己的节日一样共享。如:蒙族族的“那达慕”、“祭敖包”等,达斡尔族也都热情的参与。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