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族:民间运动形式多样 赛马赛牦牛为男子最爱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5:37 新浪体育
土族概况 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现有人口将近20万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还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自称为“蒙古尔”(意思是“蒙古人”)、“察罕蒙古尔”(意思是“白蒙古”)、“土昆”(意思是土人,吐浑音转)、“土户家”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称他们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汉、回族人称他们为“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过去土族只有语言,有互助和民和2个方言,没有文字。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过去通用汉文,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信仰喇麻教。 土族民间传统体育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内容丰富。主要有: 轮子鞦。又称转轮鞦、车轮鞦,土族语称“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轮”。土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历史悠久,流行于青海互助县农村,农闲季节或喜庆节日时举行。过去,比赛使用的轮子鞦是大板车上的车轮与车轴。近年来,使用钢管做轮盘,装上滚珠轴承,饰以彩旗飘带,精致美观。今已成为运动会的表演、比赛项目。 赛马和赛牦牛。这是土族男子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历史上土族男子以擅长骑射而屡建战功。如今互助县的东沟、丹麻、松多、五十等地还定期举行传统的 打毛蛋。这是土族妇女、儿童所喜爱的一种游戏。毛蛋系一直径五点六公分的圆球,用自捻的毛线缠绕而成。打法有拍、盘、转、穿裆等,以难度和多少定胜负。 台毽巴嘎。土族语,意为“踢毽子”。一种儿童体育游戏,由古代汉族蹴鞠运动演变而来。有双人赛,或数人分成两组赛,比赛时以踢数、花式定胜负,负方要受罚。 丢钱。亦称“丢尕儿”、“尕卡尔达”。过去土族青少年玩的游戏。 母胡古瓦日。土族语,意为“抓子儿”,土族民间儿童游戏,由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嘎拉哈”演变而来。一般为两人或三四人玩。 合尼瓦日。土族语,意为“抓羊”。土族民间儿童游戏。玩时,一人扮狼,一人扮牧羊人,其余的人均为羊,狼要吃羊,牧羊人挡住不让狼捉住羊,最后以狼捉完羊,或牧羊人保护住羊为胜。 解绷绷。一种儿童游戏,多为土族女孩所喜爱,可能来自汉族相同的民间儿童游戏。一般两人玩,玩时用一根细线绳,两人轮流解绷,绷构出各种几何图形,能者为胜。 罕跃。土族语音译,意为“帝王走”、“首领走”,即“围帝王”。旧时,一种民间棋类游戏。相传古代土族先民在罕(首领)的率领下,把大本营(圈)里的牲畜羊、马等赶出来,向外扩大草场,以便扩张其势力范围,互相争霸。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弈棋。 母胡古瓦日。土族语,意为“抓子儿”,土族民间儿童游戏,由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嘎拉哈”演变而来。一般为两人或三四人玩。 合尼瓦日。土族语,意为“抓羊”。土族民间儿童游戏。玩时,一人扮狼,一人扮牧羊人,其余的人均为羊,狼要吃羊,牧羊人挡住不让狼捉住羊,最后以狼捉完羊,或牧羊人保护住羊为胜。 解绷绷。一种儿童游戏,多为土族女孩所喜爱,可能来自汉族相同的民间儿童游戏。一般两人玩,玩时用一根细线绳,两人轮流解绷,绷构出各种几何图形,能者为胜。 土族民间音乐、舞蹈 音乐 土族和西部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一样,也自已独特风格的“花儿”,并还有专门比赛唱“花儿”的“花儿节”。 安昭舞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于互助。每当欢度佳节、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人们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麦场上跳安昭舞。舞蹈时,男女相见排成一圆圈,由一位能歌善舞的高手领唱领舞,后面跟随的人伴歌伴舞,一唱众和,气氛和谐而热烈。 安昭舞反映了土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歌词主要内容有歌唱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祝福,祈求吉祥如意。安召舞是由原来的祭祀舞变化而来,有些唱词内容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土族民间传统节日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笑,欢乐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用自己的机智地禺弄了皇帝,保护了民众。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在节日除了歌舞活动外,也伴有体育比赛。 赛马会:巴扎、嘉定等地举行赛牦牛会,会期多在夏秋季节。武术。土族民间体育运动。主要源自汉族武术。习武者多在庙会集市上表演,一些地方的社火队,还把拳术、棍术、剑术、火流星等列为传统体育表演项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