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京族:传统竞技项目源于生态 三颗文化明珠璀璨夺目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9:14 新浪体育
京族概况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污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京族有人口18749人(1990年统计)。主要从事沿海渔业。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从16世纪开始,京族的祖先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过去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人喜欢的“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京语,与越南语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京族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京族一直使用的书面工具。 京族民间传统体育 京族传统竞技活动多与滨海文化生态环境有关,有“捉活鸭”、“顶头”、“顶臂”、“顶竿”等。 “捉活鸭”通常于节日举行。比赛开始,先将一只鸭子放进海里,待鸭子游出一段距离后,参赛者同时扑入海中,竞相捉鸭子,鸭子向前面扑飞,选手们在后面紧追,以先抓住鸭子者为胜,然后把这只鸭子奖给他。“摸鸭蛋”是把一些煮熟了的鸭蛋丢进海水中,待鸭蛋沉到水底之后,参赛的选手们纷纷跃入海中,潜到水底去摸鸭蛋,谁摸到就归谁所得,并以摸得最多者为胜。通过这些活动,可测试参赛者的水性,提高游水和潜水的能力,强化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顶头”、“顶臂”、“顶竿”等是京族民间的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竞技活动。“顶头”通常在工余饭后,或喜庆节日中进行。赤身露臂的小伙子在沙滩上或树荫下,面对面地双手撑地,双膝跪在地上,头颅相触,奋力推顶,将对方顶翻在地为胜。一般要赛三次,获两胜者为胜利。“顶臂”比赛时,两人相对而立,同时伸出双臂,掌心相抵,双方用力推顶,直到一方推越画在地上的中线,把另一方逼退为止。一般也赛三次,获两胜者为胜利。“顶竿”活动更为精彩:两人相对而立,用一条两米多长的竹竿,分别置于双方的颈脖间或腹部,双方同时发力,尽力向前推顶,谁能越过“界河”,谁就是胜利者。这些竞赛活动,既是游戏,又是体育;既有力量的较量,又有意志的考验。有时也有罚饮酒或喝清水的。如果被罚者仍不服输,在受罚之后可以再重新比赛。 打狗:打狗是防城各族自治县京族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休息时,五六个人在一起,每人拿一条木棍或扁担在海边的沙滩或草地、平地上挖几个小坑、就可打起“狗”来。此项活动流传已有200年的历史,可以以个人赛和团体赛多种方式进行,场地、器材简单、不用花钱,也要求有一事实上的体力和耐久力,因此,是一项能使身心都得到很好锻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除上述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外,京族也有跳竹杆的体育传统,闲暇时在海滩上,椰林下,拿起抬网的竹杆在地上敲打,小伙子与姑娘们逗乐,在竹杆上跳来跳去,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活动。“跳竹杆”风格铿锵快脆、欢乐奔放。 一般为8男8女输流打竹杠和跳竹竿。打竹杠的8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相对的两人双手握着两条细竹杠的末端,由8人中的一人统一指挥,按着一定的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粗竹杠,并且每对细竹杠时开时合。跳竹杠的8人则按着节拍在竹杠间跳各种动作,统一从一面进另一面出,可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或成队跳,开合时,双脚必须腾空或停在细竹杠的空隙中,既不能踩着竹杠,也不能被不断开合的竹杠夹到。 京族的音乐 京族人民除了在唱哈节中演唱叙事诗和祭祀神歌以外,在其他欢庆的日子或青年男女的交往中,也演唱和对唱各种民间歌谣。京族民间歌谣歌唱的曲调有30多种,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长篇叙事诗、劳动生产歌、山歌、渔歌、宗教歌等。京族民间歌谣有些由通“字喃”的人记录并整理成歌本加以保存和流传,大部分京族民间歌谣则市通过歌手们在生产、生活和节日中即兴创作和演唱。 独弦琴是京族地区的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乐器。也称‘瓢琴’,琴身长一米左右,民间多用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或者或者用三块木版拼合成长方形长匣。琴身左端固定着一根钩状摇杆,摇杆上有一个碗状的共鸣器,一根金属细弦由共鸣器中心引向琴身右端的弦扣上。演奏时,右手拨动琴弦,左手调节摇杆的倾斜度进行演奏。独弦琴与京族人喜欢的“唱哈”和竹竿舞一起,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也有自己的戏剧——潮剧,也称京剧,其代表剧目主要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喜娘》、《二度梅》等。潮剧有唱词,也有道白,多使用二胡、笛子、锣、鼓、竹梆等伴奏。 京族的舞蹈 京族的舞蹈主要有“跳天灯”和“花棍舞”等,都是在唱哈节时跳的舞蹈。 跳天灯的舞蹈者上身穿着白色长衫,下身穿黑色裤子,头顶一个盘子,盘子内燃起三根蜡烛,舞者手中各拿一个杯子,杯中也点燃一根蜡烛。舞蹈中,舞者伴随鼓点节奏的快慢,转动手腕,并与其他舞者纵横穿插,变换队形,组成各种图样。 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人跳的舞蹈,舞蹈时,舞者身着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者一根长约半米、缠着彩色花纸的木棍,一般先唱后舞,或边唱边舞。舞蹈以手腕转绕花棍为主,同时配合舞步,不断变换位置。 京族民间吉祥物 京族民间婚姻风俗中更为有趣。男女相爱后,男方便托媒人将自编的一首情啉和一只插有花卉的彩色木屐,送往女家。女家也从姑娘房中拿出一只花屐。 如果双方花屐左右配对,这对情人便是天作之合;如果不配对,便意味着无缘相许,结不成情侣。花屐配对后,即选期送礼盒联亲,俗叫" 送花屐"。 在京族民间普遍认为:珍珠象征幸福和光明,也是一利吉祥的象征。 京族民间传统节日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别具特色,不拘一格。 唱哈节:“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唱哈”是京语,即“唱歌”之意。传说越南陈朝时,有一位歌仙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陈朝的统治,得到京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后来人们便修建“哈亭”并设立神位来纪念他。同时因为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后人便以唱歌的方式来歌颂他。于是,一年一度的唱哈便成为京族人民的节日了。 哈节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沥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节日期间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称为“迎神”。然后在当天的下午三点钟左右,进行祭神,听祭文,而后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唱哈”连续三天。 送神:“唱合”完毕就送走神灵。 春节:京族人过春节,在除夕时家家都要把年饭做好,除夕下午,全村人集中到哈亭祭拜祖先,燃放爆竹,然后分别回家拜祭祖先。大年初一早晨,各家纷纷用香烛到井边去拜神“买新水”,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干。一般初一这天人们不出门给亲友拜年,也不愿别人进家,直到年初二才出门。京族人的春节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小年,并以猪、鸡、鱼“三牲”为供品祭拜诸神,春节活动才告结束。 新浪体育独家图片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