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畲族:垦田而居的民族 畲家拳与少林武术有密切渊源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9:24  新浪体育

  畲族概况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至迟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以广东省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的空间已有比较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畲族先民。汉文献称之为"蛮","南蛮","峒蛮","峒僚","百越","山越"等。

  "畲"字有"垦田而居者"之意。光绪《龙泉县志》曰:"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畲"字作为族称,始于宋代,而畲族则自称"山哈",畲语意为"山客"。1956年12月畲族作为单一民族被确认。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畲族人口为634700人,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省。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雷","钟",历史上曾有"盘"姓,人数较多的姓氏还有"李","吴"等。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部分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接近于瑶族布努语的炯奈话。居住于广东省博罗,增城,海丰等地约1000余人使用这种语言。另一部分畲语是古畲语与当地汉语方言,特别是客家方言的融合。居住于闽东、浙南、粤东、赣东、皖南广大地区的畲族使用这种语言。据悉,台港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畲族约10万人。

畲族:垦田而居的民族畲家拳与少林武术有密切渊源

  畲族民间体育

  畲族自古以来就有练拳习武的习惯,各村设馆习艺,农忙务农,农闲习武,练武之风颇盛,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畲族武术分为拳术和棍术两种。拳术有畲家拳、八井拳、蓝技术拳、法山拳、连环拳、八发拳、翻门拳、六九拳、勒步拳、八发转尅拳;棍术有打柴棒、柱杖、锤家棒、开武子五棒、柳叶子棒、七星子五棒等。拳种和棍术流派繁多,最为流行最具特点的是畲家拳和打柴棒。

  畲家拳,流行于福建福安县颇负盛名的“武术之乡”的金斗洋畲村。据传,它与南少林武术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因其独具风格,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文库》中占有一席之地。畲家拳有“三角战”(又称“三战”)、“四门”、“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余种套路,其中“三角战”是入门基础套路,练步(又称“练马”)是这个套路最为重要的一环。练步是畲家拳的基础,易学,但难以达到精湛的程度。其余各个套路,尽管动作各异,招式多变,但都含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严谨和进攻多用指、掌法的特点。并具有形威、力猛、马(即“步”)实、手狠的风格。

  畲家拳的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其实践经验是“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功法繁多,有“一竹功”、“二竹功”、“桩功”、“竹把功”、“三年功”、“铁砂掌”、“铁臂功”、“避雷功”、“眼功”、“搬石磨”、“推石珠”、“耍石狮”和“玩石锁”等。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推“一竹功”和“二竹功”。所谓“一竹功”,是将一根粗毛竹架在两个三角架上,两个练功者在竹子上进行推手、格挡和拉拨等,以提高习艺者的平衡能力和桩马的稳定性。此种练功法可结合生产劳动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进行模拟性的训练,对提高畲民适应环境的实战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当地有“畲民上田埂,十人难近身”的说法。“二竹功”,是将两根毛笮固定架在两张长凳上,练功者站在竹子上,击打悬吊半空的几个沙袋,前使手后使肘,左右出击,同时,还用头顶、肩扛、膝撞沙袋等多种击法进行模拟性的练习。此种练功法不仅可练桩马的稳定性和身体平衡能力,还可对付来自不同方向之“敌”,是一种具有非常实用的防身功法。

  “打柴棒”,又称“盘柴槌”,是流行于闽东畲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棒术。由于使用的“柴棒”长短不一、功用不同,“打柴棒”,又分为两种:一种棒长1.2丈,一人耍弄,有攻有拦,叫“中拦”;一种棒长0.7丈,两人对打,互相攻防盘击,叫“盘杖槌”,也称“齐眉杖”。棒术的路数花样繁多,有三步进、三步退、四步半、五步跳、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双头槌、公牛转栏、金鸡啄米、老蛇吐吞、天观地测等

  畲族打尺寸: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是纪念畲族英雄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中,以断弓(尺)将敌箭(寸)拨返敌阵的技艺演变而成。流行在福建东部的合族聚居地区。常在劳动休息时举行。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月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得一定“尺寸”。未接住的竹条被就地拉起后可向圆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击出。若竹茶投中圈内未被接住或未被击出,则投者得胜,持棍者换人。如竹条投落圈外,或被击出,其落点经丈量后,根据距离远近给予持棍者一定“尺寸”。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得到规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

  节日登高 畲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登山活动。每逢春暖花开的“三月三”和秋高气爽的“九月九”,畲族山区都要举行登山。比赛地点选在畲族聚居的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届时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连过路的畲族客人都可以参加。天不亮,参加者穿着节日盛装来到登山地点,等太阳升起,一声鸟枪响后,比赛开始,最先到达指定地点的为优胜者。待参加者都登上山,一场有趣的盘歌就开始了,歌手各显身手,气氛十分活跃。

  盘柴槌亦称齐眉枚,畲族民间武术。柴槌有两种,一种长1.2丈,由一个人耍弄,叫“中拦”(有攻有拦);另一种长7尺,由两个人对打,叫“盘槌”。有许多名目,如: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天观地测等等。

  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

  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

  畲族民间音乐、舞蹈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

  畲族传统工艺和标徽

  畲族装饰品之一是"山哈带",又称"花带","字带",为畲族吉祥物。用丝线纺织而成。纹样不定,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系于腰间,称为"护身带",藏于身边,称为"子孙带"定聘时,称为"定亲带";馈赠时,称为"如意带"。

  凤凰被认为吉祥鸟,把女子扮成凤凰,畲族的凤凰装也就体现在这里。

  畲族民间传统节日

  畲族有春节、端午、中秋、冬至等传统大节,同当地汉族基本无异。

新浪体育独家图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