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黎族:海南岛最早的居民 不懂射箭非黎家好后代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9:28  新浪体育

  黎族概况

  黎族人口11多万(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它县市与当地其他民族杂居。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黎族: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不懂射箭非黎家好后代

  黎族民间体育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并为内地其他许多民族所接受。

  黎族民间传统文体活动,黎语称“卡洛”。源于古时祭神。一般多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举行跳竹杆时甚至可以昼夜进行,尽兴时可通宵达旦。

  跳竹杆: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过去跳竹杆多是男女青年相互轮换击杆和跳杆,击杆者四人一排,相向跪立,击杆者每人双手各持一根竹杆的顶端在两根枕杆上有分有合,有高有低,按着一定的音乐节奏进行敲击。跳杆者可四至八人,灵巧的在竹杆分合中跳跃。

  跳竹杆可分速度和竞技性两种,速度比赛是在线定时间内跳跃时不被竹杆夹住或拦倒,失误者当场被罚下,直到所有跳杆者全部罚下为止。

  竞技性跳笔下杆要在跳跃中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甚至是模仿生产劳动的动作,如:磨刀、筛米、打场;也可展示各种技巧,如:交叉,翻身、跳跃等,由评委当场打分,分数取中间数最高者为胜。

  射箭比赛:黎族男子在古代弓箭不离身,木弓竹箭骨镞藤弦,其弓重200余斤(指挽刀),用以猎食和自卫。黎族民间有:“不懂射箭的男子汉,非是黎家好后代”的族规家教。男孩从小就弄弓箭,每逢节庆及农闲,青少年男子常举行传统的射箭比赛,他们将牛(猪)腿或羊只悬挂在树上为靶,射手们在远处瞄准比射,按中箭多寡分赏;或将一只大肥鸡挂于树稍,以鸡眼为靶,射中鸡眼的获奖。射箭比赛往往持续到黄昏,青年男女点燃篝火欢宴跳舞,而那些技术高强的青年射手,便成了黎族姑娘“比赛竞婚”的对象。

  摔跤:黎语称为“闹翻同”,流行于五指山一带,每年从农历十月十五日开始,持续到翌年元宵,长达3个月之久。常以村寨为竞赛单位,举行集体的摔跤比赛,各队参加人数不限,但比赛双方要对等。赛手不讲究装束、多赤脚光膀互抱躯腰,拼力相搏,将对手按倒仰脸朝天,使其背脊触地便判取胜。以三跤赢二决胜负,胜方获得羊只作奖品,归途中本村群众敲锣鼓,为赛手披红挂彩,表示庆贺。

  盖冽:(串藤圈)。流行于东方一带的黎族传统体育活动,起源于古代以长矛和投掷石块、飞标猎食,后来常以藤制圆圈抛出滚动来模拟野兽,来进行投掷训练和比试投掷本领,演变为“串藤圈”游戏。

  参加游戏的人数不拘,可进行单人或集体分组比赛,选定2名抛藤制圆圈的人,站在直道的两端依次将大小不同的圆圈向前抛滚和收接;比赛者在一二十米远处(站在直道的平行线外),手持标枪或小球(木头、石块),向滚动的圆圈瞄准投掷,击中者按圆圈大小获得不同的分数,最后以积分多者获胜。

  打狗归坡:流行于三亚市鹿回头一带,每当丰收之后,在田间或村头空地举行比赛。参赛的两队人数相等,每人手执一支长约1.5米的棍棒,竞逐击圆球(用椰叶或稻草编成),把球击过对方底线(或球门)便算获得1分,在规定时间内得分多的队获胜。负方队员被罚背着胜方队员离场,或罚负方队员四肢着地仿狗行走,胜方则骑在负方背上挥舞着击球曲棍、吆喝着退场,故名“赶狗归坡”。这可以说是具有黎族特色的曲棍球赛。

  大象拔河:(又叫“拉乌龟)。参赛双方选拔人数相等的青少年,腰系软藤或布,趴在中线的两端,头部向前,屁股相对,形象如乌龟。比赛一开始,双方队员用力往自己的一边猛拉,不准双手(脚)离地,如将对方拉过中线者便判获胜,一般采用三盘二胜制。

  格斗:形式多种,有“顶膝盖”,又称单脚格斗。参赛者站在指定的方格内,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缩抬至胸前,双手紧抱着不准松手,比赛开始,双方使用膝盖顶推,直到把对方推出方格才算获胜。还有水中格斗,参赛站在河流或水库(齐胸或腰部)处,双方相互用力把对方压进水中,如对方无法摆脱、出不了水面就被判为败者。

  赛跑牛:参赛者在草坡或荒地上规定的距离内,各人坐在自己家中的水牛背上,执鞭赶牛跑,看谁坐得稳、牛又跑得快的为赢者。

  登山“抢姑娘”:五指山区的黎族青年结伙上山,鸣枪3响后参赛者便涌向山头,开路攀登,披荆斩棘,去找事先隐身在山洞或大树上的“公证人”,先找到者为胜。待参赛的人齐汇山巅,便点燃篝火炊制野餐,向优胜者敬酒,祝愿他找到一个称心的姑娘。黎族民间有一个悠美的登山“抢姑娘”的传说,以此得名。

  荡转车:东方县中沙地区的黎族流行着一种“荡转车”的体育活动,转车架在高数米的木架上,可坐4—6人,青年男女坐在车上旋转,口呼“嘿、嘿!”一齐出力,旋转不止,气氛热烈。至于打秋千的活动更为广泛,往往寻找芒果、坡垒及结实粗大的村上捆扎秋千架,可单人或双人荡秋千,男女青年互相比赛,看谁荡得高、时间长。

  攀藤摘花:是黎族人民创造出的一项独特的惊险比赛活动。两树之间以藤相连,藤的一端插上鲜花,大家竞相攀上绳子,拼尽全力悬到对面去采摘,谁用时最短,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在这条不长的藤条上竞技,真是对黎族小伙子们的一种力量与毅力的挑战。那一双双攀藤的爆起青筋的臂膀,是那样的剽悍结实。这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力的体现。难怪为在一根藤条上角逐的好汉们而助威呐喊的拉拉队总是那样的投入和热烈。在高山云雾之间,在生产生活间歇,黎族乡民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来休闲娱乐,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毅力。有的获胜的小伙子往往还是姑娘们爱慕和追求的对象。

  黎族民间音乐、舞蹈

  黎族民能歌善舞,早在隋代就见有许多记录描述黎族人能歌善舞、喜奏音乐的情景。如:“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等记载。黎族民歌多以爱情为主,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黎家青年男女感情的交往就是从对歌开始的。黎族姑娘长大成人后便独自一人住在“隆闺”里,每到夜晚就会有小伙子来到姑娘的房前唱山歌。姑娘也会以山歌对之。对山歌是谈情说爱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感情的交流。如双方情投意合,新的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

  黎族舞蹈以表现日常劳动、生产的情景为多见。舂米是黎族妇女劳动的一种方式,也许是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或是有意地吸引小伙子的目光,姑娘们便把日常的辛苦劳动演绎成了优美而又富有节奏感的“舂米舞”。

  黎族小伙子血气方刚,他们的舞蹈表演动作粗犷有力,豪华自由,节奏强烈,给人一种强健有力的感受。舞蹈“双刀舞”、“斗牛舞”是黎族男子汉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生活写真。

  黎族民间传统吉祥物与标徽

  在黎族民间很多人认为:鹿回头山顶的吉祥平安树是黎族的吉祥物。也有人认为:鹿在黎族人民的心目中为吉祥之物,在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鹿都是善良美好的象征。

  黎族民间传统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黎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春节和端午节。

  三月三:三月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相传,有一年三月初三,几个小伙子追逐几位美丽的姑娘,想看到姑娘们的容貌,以便挑选自己意中人。姑娘们害羞便跑回娘母洞中。小伙子赶到洞口,一声巨响,一块大石落下,隔开了姑娘和小伙子。小伙子在洞外高声呼喊,苦苦等待,直到红日西沉,才灰心丧气地离开。小伙子走后,姑娘们都不安起来,她们走出娘母洞,寻找不着小伙子,正着急,忽然小伙子一个个从草丛中跳出来,姑娘们个个羞怯地低下了头。小伙子们为了表示真挚的情谊,采来“布任”枝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姑娘们又激动、又害羞,用“布任”枝悄悄遮住半边脸,幸福依偎在情人怀里。从此,人们把三月三这一天定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定婚的日子。

  在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歌舞盛会。夜晚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一堆堆篝火,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整个节日,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

  春节 春节也是黎族比较隆重的节日。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春节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这一天,黎族各家老少都换上新衣,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同乡之间的人们相互道贺,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端午节 黎族人民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在节日里家家包粽子,部分黎族人民还举行一些形式活泼的娱乐活动。

  敬牛节 海南省通什、毛阳一带的部分黎族,每年三、七、十月的丑日要过牛生日,为耕牛和禾苗举行扫魂仪式,祈求五谷丰登。

新浪体育独家图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