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羌族:甲骨文有记载的民族 传统体育体现尚武尚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9:33  新浪体育

  羌族概况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就有关于羌族人的记载。共有人口20万余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羌族传统体育主要有骑射、武术、摔跤角力等,体现其“尚武”、“尚力”的风尚与精神。今天羌族民间体育活动,仍承袭其精神,如推杆、武术、射击、气功、摔跤等,无不体现了力量技巧的较量。

羌族:甲骨文有记载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尚武尚力

  羌族民间传统体育

  推杆:推杆是两人或多人之间进行的角力比赛活动。以一根长约3米,手臂粗细的普通木杆为器,一人紧握一端,将木杆挟骑于两腿间,作为防守,进攻者握着另一端用力前推。攻守双方面面相向,木杆保持水平线,不能上下摆动或突然猛推。进攻方将防守方推出两尺开外的界限就算获胜。裁判由村寨的长者或威望者担任,以击掌五次为一个攻守回合的时间。攻守双方要交换位置,实行五局三胜制。推杆角力源于羌族尚武传统和武士间比武较量。现在已发展为羌族全民体育活动,青年妇女也参加比赛,增添了推杆的娱乐性。

  推竿是一根约4米长小碗口粗的木杆。先由一个人半蹲在地上,双手紧握木杆的一端,双腿夹杆用力顶住,作为防守,另一人相对,双手紧摄木杆另一端,用力前推,作为进攻。要求木杆平衡,不准一头抬高或左右偏摆。裁判发令,攻者开始向前推,以拍5下或10下巴掌(约5-10秒)的时间为限,如果进攻的一方把防守一方推倒或推过约15厘米的界线,就算胜一局,反之则为败。双方轮流攻守,三局二胜。

  扭棍子:扭棍子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因所用器材简单,场地随意,所以在民间随时都可以看到扭棍 子的自娱与竞技活动。活动时两人一对一的进行,即一根木棍两人各持 一端,然后用斩向相反方向扭动,扭支木棍时不许接触身体,以把木棍扭转一圈为胜。

  武术:羌族社会尚武之风世代相传不衰,明、清时期,羌族地区考取武举就有三十余人之多。农闲时节,羌民常相聚习武,以强身健体,提高防卫能力,武艺高强者得到羌族社会广泛的推崇和尊重。现在一些村寨尚存石墩、石锁等习武器械。习武之风,在一些村寨仍很兴盛。羌族武术有刀棍、拳脚、骑射等项目。

  射击:过去羌族每户至少都有一支火枪,会用枪是男子必备之功。每年正月初五左右打靶,男子各自带上酒食聚会靶场,以熊形和獐形的馍为靶子,轮流射击。中靶,象征当年吉利。打靶毕,大家饮酒、啖肉,尽兴而散。举行婚礼或祭山会时,也常举行“打靶”,枪法好者得到奖励。因此,羌民中有不少神枪手。

  气功:羌族气功由来已久,古羌人就深谙气功之术,并与道教气功渊源深远,成为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古老传统气功之一。羌族气功过去主要由端公掌握,民间亦存。或在祭山、除秽、消灾等仪式中采用,或用以防治某些疾病,羌族猎人在保护山林动物时也常采用,在发功时,先意念片刻,由静功开始,出现动功时即达到高潮,再回到静功告终。发功时功法并用。羌族气功主要用口传心授、眼见心会的暗传法传授,曾经有很高的造诣。它是羌族人民提高身心素质的重要条件,只要吸取精华,重在发扬,就能使这古老功法健康发展。

  摔跤:羌族摔跤可分两种形式。一种为双方互相交叉抱住对方的腰带,用力把对方摔倒,这种摔法不得用脚踢、脚绊,以连续三次将对手摔倒者为胜。另一种形式为“抱花肩”,即双方互相抱住肩膀,以用脚将对方绊倒者为胜。

  溜索:过去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羌族民间也有溜索渡河的习俗。在波涛汹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的竹缆取倾斜之势, 系在两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带或麻绳紧束腰间,身悬绳上,飘然而过。

  此外,羌族民间体育尚有“扭扁担”、“顶竿”、“跳拱”、“抱蛋”、“扳手劲”、“抽陀螺”等。

  羌族民间音乐、舞蹈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

  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

  羌族的音乐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歌舞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

  羌族的舞蹈

  羌族舞蹈主要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合性舞蹈几大类。以羌族锅庄(羌语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羌族舞蹈在民风习俗和群众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种植、收割、放牧、狩猎、盖房、治病等活动,羌族人民都要跳舞。从流传至今的羌族舞蹈艺术中,还反映出羌族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汉、藏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传统的渊源关系 。

  巫舞:羌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他们在祭祀时以舞蹈娱神。如:跳皮鼓或称羊皮鼓、祭祀舞蹈跳盔甲、猫舞;巫师在祈雨时所跳的跳叶隆、跳麻龙;祭祀山神、祈求丰收的舞蹈,来源于古西羌风俗。舞者戴凤、狮、虎、豹、牛、羊、猪等面具等多种。

  其中尤以锅庄最为常见,跳锅庄大多在室内锅庄旁进行,是一种具有浓厚游牧生 活特色的舞蹈。它与流行在四

  川、藏北地区的藏族锅庄舞(即”果卓”,见 藏族舞蹈 )在形式上有相似的特点。舞时众人拉手而跳,载歌载舞。 通常由慢速、快速两段组成,浑然成一个整体,其节奏皆以歌声协调,无其他伴奏 。

  羌族民间吉祥物

  羌族妇女心灵手巧,以善刺绣而闻名于世,特别是羌族的绣品已经得到了中外宾客的认可,也被视为本民族的骄傲。

  羌族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祭山会: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品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羌年节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许”(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村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过去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

新浪体育独家图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