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阿昌族:享有水稻之王美誉 大年初一到十五盛行秋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20:26  新浪体育

  阿昌族概况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总计有将近3万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聚居在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梁河县的遮岛、大厂等乡。多处于地处高黎贡山脉的丘陵地带。

  阿昌族在汉文史籍中曾有过多种称谓,如:“峨昌”、“娥昌” 、“萼昌”等不同称谓。在本民族中也有很多自称:户撒地区的阿昌族自称“蒙撒“,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则自称“汉撒”。五十年代初,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良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阿昌族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向有“水稻之王”的盛誉。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在方言上分梁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 ,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

  阿昌族以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尤其以户撒地区制作的“户撒刀”著称于世,深受国内汉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佤族和藏族民众的喜爱,并远销邻邦缅甸。阿昌族也因为户撒刀而为人们所熟知。

阿昌族:享有水稻之王美誉大年初一到十五盛行秋千

  阿昌族民间传统体育

  阿昌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当地相近的兄弟民族有很多相同之处,一般把阿昌族的民间体育分为三大类,一是“使秋类”、二是武术类、三是“娱乐类”。

  我国许多民族都有荡秋千的习惯;但都大同小异,唯独阿昌族特有的“甩秋”与众不同。

  甩秋是用竹子做秋架,一共六棵高大竹子交叉成八字脚形,交叉上端处平放一棵横档,再从横当上吊下6米多长的牛皮绳,绳上不放踏板。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十五,半个月的时间里,是阿昌族最盛行使秋千的季节。

  使秋时,人站在秋绳上,两手各握一根秋绳,一蹲一立来回摆动,越摆越高。技艺高超者可以一脚离开秋绳,往后翘起,呈雄鹰展翅状。甩秋比赛以秋绳荡平的程度以及所做的动作技巧难度来决定胜负。

  轮秋 又称 “风车秋”,是阿昌族使秋的另一种方法。多在喜庆节日举行。风车秋因形似风车旋转而得名。风车秋是在场地上立四根高约3米的木柱,柱距约3米,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个宽约1米的木制十字型滚轴,中间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四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四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即用力蹬地旋转旋转。

  武术 阿昌族的武术名目繁多,有拳、棍、刀、矛等种类。武术活动随时随地均可进行。棍术,即“晃赖过”,它分为单头棍、两节棍、三节棍等;刀术即舞刀,也叫“猫赖过”,有双刀、单刀、关刀、剑等种类。

  拳术,分公鸡拳、猴拳、十字拳、四方拳等,其中四方拳就是从中间一点开始打起,打到四个角,形成四方形而得名。此拳往往左击右防,出奇制胜。十字拳则从十字的一开始,先打到十字中心,然后逆时针转着打,每打到十字一端,都要跳回十字的中心,直转着打回到开始点结束。猴子挑水拳实际是棍术,表演者一脚踢起长约为1.5米的木棍,右手趁势抓住,左手立刻捏住另一端,往肩后一扛,来个猴子挑水动作。左手放开,右手把棍舞到面前,棍绕圈,右脚往前跑,棍子随着直刺出去,动作干净利落,随之站起,左手反握棍靠拢右手,右手又握住棍子的另一端,猛劈出去。然后收回右脚和棍,立正向观众点头致意。

  阿昌族无论何时何地,在演练刀、拳、棍术和徒手拳时,开势和收势,都要携器械或抱拳向观众作揖,以示演赛者和谦虚、礼让精神。这个演练程序,已形成为阿昌族武术比赛和交流的定规。

  阿昌族民间娱乐性的体育也很多,较有代表的是阿昌族“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民间的一项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因耍白象需要一定的体力,所以在阿昌族民间,多把这项活动视为一项体育运动。在耍白象之前,先要用木料做一个木架子,再用竹篾编成象头、象身,上面裱一层白纸,再用白布做成象鼻子。整个白象有如一只真象大小。并在白象的肚子里还要装有各种机关和绳子,专供耍象的人操纵。耍白象时,要有四个人藏在象肚子里抬着大象,另一个人在里面操纵象鼻子的绳子和滑轮。

  耍白象时,要摸拟大象的前进、后退,下跪、前倾、后仰等动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对孩子特别有吸引力。

  耍白象是一种耗体力的运动,只有好的身体和臂力,才能随心所欲的进行表演。常在各种节日和盛大仪式上进行表演。

  除耍白象之外,在阿昌族民间还有和耍白象同类文体活动——耍青龙。两者除了形态不同外,其方法基本相同,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节日气氛,达到共同娱乐的效果。

  阿昌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

  音乐

  上相莫和上相作:流传于陇川一带的阿昌族民歌,“上相莫”直译为“师傅领唱的歌”多在开门节、关门节及焱佛的日子里演唱;“上相作”意为“小山歌”多系男女青年演唱的情歌小调,有时也用傣语轻声演唱,特别是在结婚、宴请和新郎、新娘给客人敬酒时演唱,所以又称“劝饭歌”。

  把毫昆和把松昆:流传于云南梁河一带的阿昌族民间 ,两种歌曲多结合在一起唱。一般“把毫昆”在前用。用于节庆的日子里邀客,与对方对歌使用,由一个主句变化重复,节奏有力,热情奔放。

  舞蹈

  由于阿昌族和相邻的傣族都信俸小佛教,所以在传统舞蹈中都有《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而且风格和特点基本一致,不仅在公众场合可以表演,在舞台上也可以表演。

  阿昌族民间吉祥物

  阿昌族和傣族一样信仰小乘佛教,大部份阿昌族都以白象为吉祥物,并在年节期间进行耍白象活动。

  由于阿昌族以制作户撒刀闻名,所以户撒刀又是男士不可缺少的随身佩带的装饰物,所以有人认为:阿昌族男士的吉祥物应为户撒刀。

  由于阿昌族笃信小乘佛教,也的傣族一样,把孔雀视民族的吉祥物。

  阿昌族民间传统节日

  会街:,阿昌语称“熬露”, 源于阿昌族信俸的小乘佛教。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日子。传说佛祖“个打马”(释迦牟尼)为母亲上天念经三日(相当于地上三月)返回人间时,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会街必耍青龙、白象,即源于此。"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窝罗有欢乐之意),窝罗节里跳的舞蹈又称“蹬窝罗”。 跳"蹬窝罗"非常有讲究...现在,阿昌族人民已不限于窝罗节时才跳蹬窝罗,凡讨亲嫁女、盖屋甚至丧葬白事时也跳。跳蹬窝罗时,人们要会集起来围绕着“窝罗”台进行。

  “窝罗”台是一座高约1米,边长为4米的方形台,台中央有6米高的牌坊两座,牌坊的顶端分别悬有太阳和月亮。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

  "会街"节主要盛行于户撒地区,又叫"阿露"节,每年农历九月初十举行,目的是喜庆丰收,这一天村村寨寨汇集到事先商定的场地,隆重举行节日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和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棍等。

  阿昌族也过开门节和关门节,以及泼水节,其形式和日期和傣族、德昂族相同。

  火把节: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新浪体育独家图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