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瑶族:岑南无山没有瑶 “人龙”纪念明代17名志士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20:28  新浪体育

瑶族:岑南无山没有瑶“人龙”纪念明代17名志士

  瑶族概况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过去有句话说:“岑南无山没有瑶”,说明瑶族分布广泛,并且地理条件优越。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都是瑶族聚居之地。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语言种类虽然很多;但大多都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而令人神往。

瑶族:岑南无山没有瑶“人龙”纪念明代17名志士

  瑶族民间传统体育

  人龙:流传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乡一带的传统游戏。相传明代嘉靖七年,瑶民因忍受不了当地官绅的压迫与剥削,便推举17名代表上京告状,终于废除了“不准瑶民摆桌子吃饭”和“逢年过节要宴请官绅”的两条陋规。17名上京的代表回到家乡,受到热烈欢迎,歌舞动山寨,欢乐溢瑶乡。17名代表互相拥抱,骑上肩膀集体舞了起来,形成了“人龙”的体育游戏。

  游戏一般由17人组成,构成8节。每两人一组为1节,一人站立,一人跨于其肩,向后仰头搭在后一组跨者的腿上,并双手扶住其双脚,后一组站者双手扣住前一组仰卧者的胸部,这样各组前后互相连接是为“龙”身。最前边一组的站立者由另一人紧贴胸前,双腿反夹其腰下部,是为“龙”头,有时站立者肩上还坐一小孩。最后一组的骑跨者身向后仰,悬空摆,是为“龙”尾。

  运动时,由“龙”头领先,作“之”字形、圆形、弧形的路线走动,速度或快慢。每个人靠脖、肩、脚的横贯力和腰、腿的伸缩力互相配合,运动量很大,可以培养人们坚忍不跋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毛莱球:又称“打木球”,相传始于明代成化年间,广泛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打木球比赛的场地与参赛人数,起先并无明确规定,所用器材也都是自制。由于深受当地瑶族群众喜爱,198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体委将木头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制定比赛规则。

  1984年和1985年两度修改,渐臻完善。1987年中央民族学院体育组参照江华县拟定的规则,起草出《木头球比赛规则》试行草案。规定:比赛双方各为10名队员,7人上场,3人替补(非正式比赛,双方队员少为3人,多至20人)。场地长40-50米,宽25-30米,中线中心挖一6-7厘米深的锅形坑,设中点争球圈与罚球线。球门高、深各1米,宽2米,用网围住一方,似足球场球门,木棍长100、110厘米,弯头段长10厘米,弯头与木棍成120度角。球的圆周为24-25厘米,以坚硬的杂木最隹。比赛开始,木头球先置锅形坑内。裁判员发令后,由双方各派一名能手用球棍从洞中争夺挑出球来,球出洞后,双方队员用球棍击球,互攻对方球门,击球入门多者为胜。通常赛前双方约定一个总的进球数,有一队达到约定数后,这场比赛便告结束。

  踩独木滑水:生活在水边的瑶族都习水性,大部份都能手持笔下杆,脚 踩圆木在水上滑行。在圆木相滑水时,除了用笔下杆左右滑水,还要保质身体的平衡,棱柱高超者不但能平稳渡江而且还能躲过礁石,绕过旋涡,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水上表演。

  打陀螺:瑶族也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把打陀螺作为一种健身竞技项目;但却和其他民族不同。瑶族打陀螺分远打和近打两种,近打是由甲方先放一只陀螺,乙方则在4米 内用旋转的陀螺去撞击甲方的陀螺,击中后仍然旋转为胜;远打是甲乙双方 要先商定距离,10米或8米,由一方在划好圆圈内把全部陀螺放转,,让另一方在规定的距离外逐个用陀螺旋打,以击中多个陀螺和陀螺旋转的时间长者为胜方。第二轮比赛时放陀螺和击打的双方换位,然后以击打的数量和旋转的时间两项决定胜负。陀螺是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比赛时,两组相隔一定距离,各组的人轮流用自己旋转的陀螺去碰击对方旋转的陀螺。

  打铜鼓与打长鼓:瑶族“达努节”(盘王节)中必不可少的一茂娱乐性体育活动。和瑶族过达努节一般是两、三年,或者三、五年过一次,有的地区甚至十二年才过一次。节庆期间各地都要打鼓营造气氛,广西都安一逞的瑶族打铜鼓,湖南江华一带的瑶族打长鼓,所打的鼓不同,各自的传说也不同,而在打法上也各有千秋。瑶族打铜鼓是为了纪念祖先,保护庄稼。传说很古的时候,瑶族地区野兽、鸟类很多,种出的庄稼还没等成熟,全都让野兽、鸟雀吃光了。先人给他们留下一面铜鼓,当野兽来祸害庄稼的时候,人们便敲起铜鼓野兽和鸟雀都被 驱走了,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为了报答先人的恩惠,每年在先人生日的时候都要敲鼓玉卮无当对先人的怀念。

  瑶族的铜鼓有大小、轻重之分,敲击时声音洪亮,余音悠长,在演奏时可以变化节奏,并且还可表演各种舞蹈动作,具有很强的竞技性。

  长鼓是木制,体积也小,重量也轻,也是节庆期间助兴的乐器。传说的先人盘王带着自己的儿子在会稽山搭棚,开山耕种时,与野兽搏斗不幸堕下山崖,兵为了纪念盘王,砍下空桐树做成长鼓,然后大家聚在一起打鼓纪念盘王。长鼓大打七十二套,中打三十六套,小打二十四套,有伐木、锯板、建房、架楼等各种舞蹈动作。

  瑶族民间音乐、舞蹈

  瑶歌以长短句为主,没有一定的章法,可以说都是自由体。其歌音乐旋律变化不大,仅有"爬山调"、"情歌调"、"师爷调"等几种主体唱腔。

  唱歌根据内容填词,瑶歌手选择调式很灵巧,在山上一般唱"爬山调"或"隔山对歌调",在家

  (上两位演唱者被称为瑶族长发歌女)

  唱歌叙事,即唱"自由叙述调"。如《贺新房歌》,客人恭贺主家乔迁之喜,就用"自由叙事调"。   (右为瑶族标徽)

  就风格而言,苗歌瑶歌古朴“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瑶族的“蝴蝶歌”“勒勒嘿”。

  瑶族的舞蹈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 (一)大长鼓舞...。铜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瑶族地区。舞时将一面大皮鼓挂起或放在架上,由一人双手各持一鼓槌,从头上,腿上或翻身做各种打鼓动作,令人赞叹不止。   

  瑶族民间吉祥物

  长鼓是瑶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物件,并且是一信息的工具,所以大部份瑶族都把长鼓视为本民族的吉祥物。

  瑶族民间体统节日

  瑶族民间传统节日很多,差不多都源于古代传说,而与文体活动有关的节日有:

  盘王节 瑶族盘王节的由来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隆重的盘王节歌会。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评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与他。不料第二天,一条名叫盘户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并封彩狗为盘王。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亡。儿女们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到今天,“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姑娘节:姑娘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气举行。每逢这个节气、各族姑娘换上艳丽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节日的小镇,一派欢乐气氛,在广场上,各族姑娘围成圆圈,在乐器的伴奏下歌舞。还有陀螺比赛也很引人注目。击中后被击的陀螺依然在旋转者为胜。除此以外,街头巷尾摆满了五彩丝线、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在欢乐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图服装,佩戴耳环,手镯的瑶族姑娘;有穿大领短衣、百褶裙,颈间套有三、四条项链的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裤,胸部佩戴大银环——“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镶有花边,绣着美丽图案服装、头戴银泡泡“鸡冠帽”的彝族姑娘。她们成群结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并在货摊前选购花边,五彩丝线和耳环、手镯等银质首饰。夕阳西下,小镇上人们陆续散去,而城外田野却歌声悠扬。各民族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山坡、树下、溪边、湖畔,纵情歌唱。歌声、琴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荡漾在“姑娘节”上。

  瑶族情人节每年二月十五日,居住在河口大树塘一带的瑶家人都要举行传统的择偶舞会,这就是“扎巴节”。这是未婚年轻人的节日,已婚男女都要自觉回避,如果想分享佳节的欢乐,只能在家凭窗远眺倾听。这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等三声竹笙响过、小伙子姑娘们各自撑开手中黑伞、花伞,轻盈地步入晒谷坪,一边跳起熟练的“扎巴舞”,一边用那双多情的眼睛在众男众女中寻找着如意的人儿。若看上了,就凑上前去,轻唱着自编的情歌:世上姑娘数不清,唯有阿妹合我心。

  如姑娘不中意,即礼貌地报以对方一个歉意的微笑,接着轻鞠一躬,转身飘然而去;倘对方有心,即会随声应和:“世上男儿数不清,唯有阿哥最多情;阿妹知哥情似火,愿与阿哥伴终身。”

  两人一唱一和,在伞的遮掩下,双方柔情相视,互吐爱慕之情,并将伞当作爱情的信物,相互交换,到此算完成了择偶程序。然后携手步出舞场,双双对对各选择一幽静处,依偎长谈,互订终身。

  “赶鸟”节 每年二月初一,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汇聚在一起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并通过这种活动寻找知音;名为赶鸟,实际是民间的一种社交活动。

  倒稿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倒槁节”:这一天,人口多的大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斗牛赛”,选择大田垅或一块平地做赛场,牵一膘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上系一红绸结,吃完一倒稿饭:(一般是鸡。鸭、鱼、肉俱全,仅次于春节),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请来的客人,纷纷来到赛场。主赛人宣布比赛开始,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们给他们头上扎好“英雄节”,并讲一些吉利祝愿的话。长者退场后,赛手们手持棍棒与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