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尼族:种植茶叶历史久远 竞技源自抵抗外来侵袭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21:18 新浪体育
哈尼族概况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此外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哈尼族有“卡多”、 “雅尼”、 “碧约” 、布都、白宏等20多个自称和他,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长期山居住在被称为“山有多高水有多长”的山区和半山区。村寨大多建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中间,缀着层层哈尼族梯田,是滇南的一大景观.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分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没有传文字,1957年制定的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方案,为目前通用的哈尼文。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特别善于种茶。并且种植茶的历史久远,所产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传统体育: 据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培聪坡坡》记载:哈尼族先民擅用树枝、棍棒、石块、竹箭等,作为武器获取猎物和抵抗外部势力的侵袭,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打秋千、摔跤、赛球等,摔跤和赛球等项目,其中以打秋千独具有本民族固有的特色。 哈尼族秋千: 哈尼族的秋千分为荡秋、磨秋和转秋三种,荡秋绳是牛皮条结扎或用藤条扭扎而成,可单人荡,也可双人荡。磨秋是横架在一条竖木顶端的长杆,杆的两端可上下升降,又能循环旋转,两端坐骑人数相等,一边坐骑的人用脚猛力蹬地使磨秋腾空而起,对方下降双脚落地,又蹬地腾空而起,秋杆便不断地起落飞旋。民俗村哈尼寨的秋千是转秋,形状象巨型纺车,安在轴心上的四对飞叶之间的横木上架设着四个小荡秋,每个荡秋乘坐一人,随着轴心和飞叶的旋转而旋转。 摔跤:哈尼族普遍喜爱摔跤运动,民间自发的摔跤活动很多,而且参与面很广,有些村寨在过“苦扎扎”节时也组织摔跤娱乐。云南省西山七县年年定期举办摔跤比赛,所以摔跤手很多,水平也高。 哈尼族摔跤比较自由,不分级别,无时间限制,允许抓腰带,也允许互相腿,使用过背、夹臂翻等动作 ,以双肩倒地为负。由于参与摔跤活动的选手很多,并且年年比赛,所以白族民间的摔跤运动,为国家培养和发现了许多优秀的摔跤选手。被称为“哀牢山之鹰”的高文和曾在全国48公斤级自由式摔跤比赛荣获五次冠军。在198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第四名,就是白族优秀的运动员。 抵肩:哈尼 族抵肩比赛的办法是按体力自愿选择对手,双方 认可后即可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开始比赛。比赛时双方手脚声支撑地面,肩对肩互相角力,被抵出圈定的范围,或抵倒者为输,自动退场,接着另一名挑战者上场直到再没有人挑战,才算最后胜利。 泥巴架:打泥巴架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分村寨对打。人们事先备好土块、泥巴,划定距离,定出界线,由参赛的长老任公证人。每当开展这项活动,常常是各村寨倾寨出动参与。地点在两村寨之间的河边和山坡,将对方赶跑者为胜。 爬树:比赛前,人们选定几棵笔直的树,修枝打磨光滑,紧紧将树围住,依次轮流上树,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规定的高度者为胜。有的哈尼寨。则是几个人一起上,争先恐后,手先触到规定的高度者为胜。 鸡毛球:鸡毛球用各色布包上糠末后扎紧,有拳头般大小,再插上二三十根大公鸡的羽毛。然后在一块旱地上划一条线或拉一条绳子为界,双方人数不限。双方用单手把鸡毛球抛向对方,随球的起落,前后左右来回接球,扣杀。人员不得越界。如果球碰到了某人和耳朵,所有参赛者一片欢呼,同时跑过去一拥而上,揉他的耳朵。被揉耳朵者往往撒腿就跑,人们紧追不放,一直到被捉住,所有人都揉到耳朵为止。 哈尼族民间吉祥物 (下图哈尼族木鼓) 许多哈尼族把布谷鸟视为自己的吉祥物,因为春天代表希望,而布谷鸟就是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提醒人们不误农时进行耕作。 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届时唱歌跳舞、打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哈尼族节日繁多,传统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节”。有些地区还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做“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哈尼族历法,十日为岁首)。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节日里,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各家各户把最好的桌子抬到街心,一张接一张摆成长蛇阵。下午,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进行比赛,看谁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丰盛。菜碗里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有自己种的,有买来的等。 祭过龙树、寨神以求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后,街心酒宴开始。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两边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大家同心同德再夺丰收。酒足饭饱后,年过半百的妇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们砍来棕叶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阳落山。当火燃烧时,男人们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静下来。 “六月年”:又叫“苦扎扎节”, 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也是一个欢快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六天,杀牲祭祖,青年们开展荡秋千、摔跤、狩猎、唱歌等活动。墨江地区在旧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到那天,各寨都点燃火把,火把用碗口粗的小松树晒干,周围捆细柴制成,高达几尺。有的还在火把上拴上各种果子,火着线断,果子落下来,供大家抢玩。火把周围聚集着男女老少,击鼓敲芒锣伴奏,尽情歌舞,同时还进行其他文娱活动 。 里玛主节: 哈尼族传统节日,“里玛主”,是哈尼语的音译,意思是“春天的盛况”,于每年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举行。 居住在红河岸边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爱布谷鸟,称布谷鸟为“哈波阿玛”。每年人们听到“合波阿玛”的叫声以后,各村寨就按传统习惯,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记日)筹办美酒佳肴、并上山采摘一种乔木开的花,挤出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喷喷的糯米饭和煮好的红鸡蛋,献给布谷乌。然后,会集在村坡寨头唱歌跳舞。男子还举行摔跤,特点是:抓腰带,抱年腿、过臂,夹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胜,双肩着地者为输。 磨秋节:磨秋节,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记日)举行,又称“五月年”。 关于磨秋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阿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 这天,兄妹俩砍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兄妹俩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年丰收。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从此形成节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