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傈僳族:族群形成后迁徙两千年 射弩技能惊险奇绝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21:32  新浪体育

  傈僳族概况

  傈僳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总人口6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地方,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思茅、楚雄、昆明等地。

  傈傈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不断迁徒的民族。从族群形成以来的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傈傈族从青藏高原迁到四川盆地,再到云贵高原。一部份留在滇西北定居至今,另一部份继续迁往中印半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所居住地区均在怒山、高黎贡山、云岭北部耸山峻岭之间,平均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傈僳有自己本民族语言,有怒江方言和金江方言两种,且方言的语法差别不大,词汇也基本相同。虽然在语言上有数种方言;但在本民族交往中并无语言障碍。

  历史上傈僳族并没有文字,19世纪初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了音节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称竹书),这是傈僳族的第一种文字;后来又由英国人和英国传教士创造了两种拚音文字,称为“老傈僳文”。上个世纪50年代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现在使用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两种。

傈僳族:族群形成后迁徙两千年射弩技能惊险奇绝

  傈僳族民间传统体育

  傈僳族是居住在横断山和怒江峡谷之间的山地民族,所以他们的传统体育都带有山地特色,而傈僳族长期以来,一直以“爬刀杆”而闻名于世。为此,在民间都非常崇尚那些身怀绝技的爬刀杆能手,并有专门节日来发扬光大这项体育活动。

  爬刀杆:是傈僳族特有的个性体育表演项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傈僳族特的“刀杆节”。在节日这天傈僳族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爬刀杆活动。爬刀杆要先立起一架刀杆架,刀杆架是用两根长20米左右粗壮挺直的松树杆做成。树杆相距约40厘米,挖坑栽埋在地下,然后按一定距离在两根刀杆间绑上一把把长刀作为梯蹬。刀口向上,每把刀都经过检验是否锋利才用。

  按傈僳族的传统,三年中,头两年每年在刀杆上绑三十六把长刀,第三年便加为三十七把,如此类推。比赛时,表演者喝下米酒,赤手拉着刀,光脚踩着刀刃,一级一级向上攀登,还不时做出各种惊险动作,表演精彩、顺利爬到杆顶者,就成为赛场上的英雄。

  射弩:是傈僳族喜爱的另一项体育运动。傈僳族的弩箭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形状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箭镞的安装,箭尾尾翼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科学才能与智慧。

  弩的原理的弓箭一样;但操作方法和弓箭不同,弓箭是用手拉弓立射,而弩是由弩批、弩床、弩弦组成。弩批成月牙形,一般有1米长(小的50厘米)。弩床即弩身,中间有弩槽,是放箭的地方,后面是镶口,有牛骨做成的“发牙(板机)”;操作时先把把用黄麻搓成的弩弦拉入镶口,槽内放上箭,扣动板机便射出。是一种横射,并可以从容瞄准的狩猎和防身的武器。弦拉入镶的口的张力,一般为100到200多斤不等,所以射程较远。射弩的方法也有立射、跪射、卧射等不同方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傈僳族男子都要举行射弩比赛。正式比赛时,两男一女为领队,一男肩上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只箭,一男两手举着饰有弯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选手列队通过彩门进入广场,围着旗杆向红白两色旗祭酒,跳集体舞,舞罢开始比赛。

  比赛时的箭靶,是傈僳族民间的特色食品——油煎粑粑和肉片。射手按顺序比赛,射中“猎物”归己。收获最多的射手被喻为“最优秀的射手”。

  平时的射弩比赛比较简单和随便,每个射手自带几块玉米粑粑作为靶子,放在50步远的地方用弩弓射击。每人射5箭,射中者即赢得中箭的粑粑。 居住在福贡地区的傈僳族,多在“盍什”节或正月间的澡堂歌会时举行射鸡蛋比赛。届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

  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也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的。

  由于这种活动风险性较大,实际只是那些射术极高选手才敢表演,而且箭簇绝一般都是对是不能伤人的软簇。

  射弩箭是傈僳族的强项,具有惊、险、奇、绝等特色。曾在全国、全省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中获得过一、二、三名,争得了荣誉

  尼昂急 也就是顶牛,是模拟牛羊打架相顶抵的一种对抗性游戏,一般在沙滩上举行。顶牛被傈僳族视为勇敢、智慧和强大的象征,胜利者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独特的荣誉。顶杠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而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无需特殊场地和器材,只需一根木杠和一小块平地即可。茶余饭后,劳动间隙均可进行。具体形式为:用一根长2米左右、碗口粗的木头作顶杠。比赛时,两人各手握木杠的一端,并顶于肚脐稍上处。双脚呈弓步,前脚站稳保持身体平衡,后脚用力向前蹬,身子向前倾、顶,把对方顶出规定界限即为取胜。

  这项活动虽然简单,但要想取胜,必须既有力量,又有经验和技巧,只有两方面巧妙结合,才能稳操胜券。如,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可采取突然摆动身体和木杠的方法,导致对方重心失衡,再趁机用力将对方顶出界外。或者采用杠杆原理,前面的手将顶杠稍微向上抬,后边的手往下压 ,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荡秋千:也是傈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傈僳族的秋千又分“荡秋”、“车秋”和“磨秋”三种:

  “荡秋”是以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架上即可。荡法有单人、双人两种。竞赛方法是以咬下规定的树叶或荡得最高者为优胜。

  “车秋”因形似纺车而得名。“车秋”用两个长方形木框十字交叉而成。交叉处横穿一轴,可横架木桩上转动。与轴平行的四条框架上各绑一吊凳。比赛方法:4人一组,分别坐于4个吊凳上,随“车”绕轴旋转,转到地面一侧时用力蹬地,使“车”不停地转动,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圈多者为胜。

  “磨秋”由立柱和一根横木组成。立柱高1.5米左右,其顶端削出一个小磨轴。横木长约五六米,中间打一小洞,套在立柱顶端的磨轴上,即可作旋转运动。因转动时两端如秋千般上下摆动,又如推磨状环周运行,故名。使用时,横木两边人数相等,同时手握横杆,趴于其上。脚着地者使劲蹬地,磨秋便飞转不已,且两端会交替上下,惊险而有趣。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

  爬树(竹竿)比赛:是傈僳族人在各种节假日都喜爱和开展的比赛。参赛者多为青壮年及少年儿童,比赛内容主要是爬高约10来丈的核桃树,或吊在核桃树上的竹竿。爬时用竹筒装上沙,在竹筒底部开洞做一个沙漏计时仪计算爬树所用时间的快慢来决定赛手的胜负。

  傈僳族音乐、舞蹈

  傈傈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谚语说:“盐不吃饭不香,歌不唱心不爽”,在傈僳族生活中,歌像盐一样一样重要。所以在傈僳族民间,以歌代言,是彼此吐露心声的重要工具。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民歌“摆时”,古歌“莫”,山歌“优叶”三大曲调。

  其中“摆时”和”优叶”是怒江傈傈族民歌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民歌之一, 差不多包含了所有的山歌、小调、情歌、舞蹈歌。特别是独特的是傈僳族混声和多声部合唱民歌,早已享誉中外。1996年傈僳族农民合唱团曾应邀参加昆明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 1998年北京国际合唱节,以及1999年昆明国际艺术节。

  傈僳族民歌正像其中的一首所唱的那样:“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四季如春,鸟语花香,令人向往,那里没有忧愁和悲伤,那里已告别了人背和马驮,传说那是神仙住过的地方,啊,那就是我的家乡!” (下图傈僳族标徽)

  傈僳族传统舞蹈也和他们的传统音乐 一样,独具山地特色,其中以打歌舞最具群众性。

  打歌舞是僳僳族的一种民族歌舞,跳舞者围在篝火四周,随葫芦笙边歌边舞。其他一些歌舞也都源于生活,如:《生产舞》、《打猴子舞》、《鸟王舞》、《鸡刨食》、《鹦鹉啄包谷》等。

  傈僳族民间吉祥物

  傈僳族不仅善射弩,而且会制作弩,傈僳族制作的弩性能好,并且美观,所以很多人把弩视作本民族的吉祥物。

  傈僳族传统节日

  傈僳族的节日同附近的汉、白、纳西等民族相近。农历正月过年,六月过火把节,十月过收获节。其他还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节日,如:“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刀杆节: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之间择日举行。

  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

  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

  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不论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要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

  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所以傈僳族大都把狗看作人类的朋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