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佤族:山地民族以木鼓为标 竞技活动体现山地特色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21:40  新浪体育

  佤族概述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山居人”的意思。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佤寨的标志——木鼓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族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佤族民间传统体育

佤族:山地民族以木鼓为标竞技活动体现山地特色

  佤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其聚居地没有广阔的平地,他们便利用山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拨腰:拨腰也叫拔桩,与摔跤有相似之处,是深受佤族中青年男子的喜爱体育运动。秋收季节,小伙子们在歇息时聚集在打谷场上,进行拔 腰 比赛。赛时,双方体质、年龄要基本相等,不能过于悬殊。

  但摔跤是用脚助力,抱紧对方上身来回扭甩,以撂倒为胜。拔腰不能用脚,两人互相侧身 反抱对方腰部,双脚不许移动。以将对方两脚拔离地面者为胜,采取三局两胜制。

  打鸡棕陀螺:一般新米节,春节各村寨相互邀约分组进行比赛。从六七岁的男孩到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都很喜欢打陀螺。佤族的陀螺制作十分考究,形状多样,有高脚陀螺也有矮脚 陀螺。形状似鸡棕,用硬质木头制成,圆形,高约7-8厘米,直径约6厘米,头大身细,旋转快,且能发出清脆的嗡嗡声。玩时,以细绳缠陀螺,猛抽绳,将陀螺投放在地上使其旋转起来。打陀螺是一种冲撞赛。先在地上划两条线,分前、中、后三场。前场片大,为旋转陀螺区,中场为打陀螺区,后场为甩陀螺区。参赛者轮流转陀螺和打陀螺。一人先放陀螺在前场旋转,打陀螺人要在中场后,扔出自己旋转的陀螺打击前场的旋转陀螺,以将其砸出界外 ,自身保持旋转者为胜。击不中,第二人接着打,如打中,但未跳出界外,接着打的人就要 退到甩陀螺区去打陀螺。

  射弩:佤族多居住林茂的山区,喜欢用弩射杀飞禽走兽。射弩比赛一般在农闲和节日里举行,老中青男子都可参加。比赛时有两种姿势,一种是立射,一种是跑射。在高大的树叉上插三支箭,射手们要在50米处瞄准目标,连发三箭,要把树上插的箭统统击落。

  凡是在射弩 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者被称作"神射手"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射弩:佤族多居住林茂的山区,喜欢用弩射杀飞禽走兽。射弩比赛一般在农闲和节日里举行,老中青男子都涌跃参加。比赛时有两种姿势,一种是立射,一种是跑射。在高大的树叉上 插三支箭,射手们要在50米处瞄准目标,连发三箭,要把树上插的箭统统击落。凡是在射弩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者被称作"神射手"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爬竿:爬竿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所以深受佤族青年的喜爱。在进行平地上竖埋起一根竹竿,看谁能在最短时间里到竿的顶部,谁就为胜。

  佤族瓜棋:棋盘圆形似南瓜,俗称瓜棋,是中青年喜欢下的棋类之一。两人对弈,双方各布七子 。走法:谁先走棋由双方商定。每次可走一步,但不能跳过棋子走。双方想办法阻截对方的 棋路,只有把对方的棋子围住,使其动弹不得,方可吃掉。谁先吃光对方棋子获胜。

  牛角棋:牛角棋又名"追赶棋",深得佤族儿童喜爱。它能开发儿童智力,是佤族少年儿童的启蒙 棋。因棋盘就像一支水牛角,而得名牛角棋。两人对弈,布三子,(如图)AB子当甲方,C子 为乙方。走法:由牛角粗的一端向细的一端走子。乙方先走,甲方追赶。每次只能走一步, 可进可退,也可斜走。甲方将乙方逼入牛角尖的"死胡同"为胜。族山区的一些十字路口或竹楼后地上常见南瓜形,牛角形图案,便是棋盘。下棋是阿佤 人劳动之后不可缺少的活动。

  佤族民间音乐、舞蹈

  佤族喜歌好舞,能歌善舞。流传于佤族民间的歌舞,题材广泛,色彩斑澜,独具风格,蕴藏丰富,据不完全收集和统计,佤族舞蹈有21个种类,207个套路。在佤族民间无论是盖新房、婚嫁喜庆都进行唱歌跳舞,其中最富代表性是佤族姑娘甩头舞。

  甩头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后甩,近年来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有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象脚鼓舞、大鼓舞:是流传于西盟地区还流传传统舞蹈大鼓舞,沧源地区流传芦笙舞等。这些舞蹈有与周围傣族、彝族等民族交流借鉴的因素,多年来,经佤族人民的融合吸收,已具有了佤族舞蹈的特征,也成了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的、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佤族民间吉祥物

  木鼓,佤族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

  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用6根柱子、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

  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因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此外,有的地区佤族还葫芦为吉祥物。

  佤族民间传统节日

  新米节:每当收获之佤族都要过新米节,以庆贺丰收,届时家家都要冲新米,以表示节日的快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