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撑起绿色的生命之伞 奥运会医疗院前急救培训侧记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10:06  北京日报

  夏日的北京骄阳似火,而如火如荼的奥运会医疗院前救治培训也在此时拉开了帷幕。来自北京120急救中心和全市部分二三级医院的752名奥运医疗志愿者将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接受理论学习、模拟训练、跟车实践三个阶段的系统培训,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一流的医疗保障服务。

  “请大家让一下,病人现在需要急救!”绕过现场围观的人群,只见一名“伤员”神情痛苦地仰面躺在地上,在他身旁,几名赶来急救的医务人员正在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救护工作。“是腿部骨折,先上夹板!”随着医生的一声令下,一旁协助的女护士赶忙拿出夹板,手法娴熟地将其固定在“伤员”的小腿部分。“准备抬上担架!”话音未落,只见几名救护人员迅速变换好阵型,有的抱住双腿,有的固定住颈部。“一、二、三”,伴随着整齐划一的口令声,“伤员”被稳稳当当地平放在担架上面。“把病人固定好”,只听得“刷刷”两声,两条约束带便被牢牢地系在了病人的身上和腿上。“很好,用时不到三分钟。”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好快呀!”站在一旁观看的几十名医务人员不禁同时感叹道。

  原来,刚才发生的这一幕是医务人员们在模拟奥运会时的急救现场,而这些“救护人员”、“伤员”和“围观群众”的扮演者正是从全市各大

医院中选拔出来的2008年
北京奥运
会医疗专业志愿者。

  四个等级为伤员验伤

  “好紧张呀,终于过关了!”刚刚顺利通过模拟训练的大夫张涛,一边擦拭着额头上渗出的汗水,一边如释重负地对记者说道。“你们只用了不到3分钟,看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听到记者这么说,张涛的头立刻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刚开始我们也这样觉得,心想不就是转运病人嘛,这有什么难的!可一动手操作才发现这里面的‘讲究’实在太多了,忘了哪一个环节可都不是闹着玩的!”张涛颇为严肃地说道。

  “前两天,我们有一个大夫就是因为太随意了,模拟时把病人抬上担架后竟然忘了系约束带,结果走了还没两步呢,病人就差点滑了下来。”北京急救中心负责培训的大夫告诉记者,“当时我就半开玩笑地跟他们说,人家本来只是腿部骨折,这下可好,差点儿被你们摔成了全身骨折。他们听了都哈哈直乐,可笑归笑,从那以后,大家都深刻体会到转运病人这项工作的严谨性,再也没有人敢掉以轻心了。”

  院前急救转运是一项十分细腻的工作,它要求负责急救的医务人员必须在医疗设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对于这一点,在煤炭总医院急诊科工作多年的张涛感触颇深。“比如赛场内突然发生了踩踏事件,受伤者达到了上百人,应该如何处理。要是以前我肯定就慌了,但急救中心的老师告诉我们要首先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把病人分为‘红黄绿黑’四个等级。红色是受伤最重的,应最先救治;黄色和绿色是受伤相对较轻的,可以随后救治。”张涛说,这些急救知识都是他这两天刚刚学会的。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接触过急救工作,但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院内急救的医疗设备相对先进,人员也比较充裕,而院前急救通常只有一两位医生。所以无论多么复杂的情况,都必须依靠医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负责本次培训工作的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万立东介绍说,“这次培训将教会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从容应对。今后,我们还将针对奥运会时每一个项目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项培训,增强医疗专业志愿者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

  每日用英语进行会诊“Areyou allergic to penicillin?”(你对青霉素过敏吗?)“Doyoufeel short of breath?”(你觉得气急吗?)培训间隙,你时常可以看到这样埋头苦练英语的志愿者。听着那一长串冗长的医学单词不时地从他们的口中冒出,英文专业毕业的记者也不禁暗自佩服起来。

  的确,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奥运急救人员,英语技能是不可或缺的。询问病情、书写病历、开出药方……所有的这些程序无不建立在过硬的英语技能之上。“特别是药品名称一定要记清楚才行。”来自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士徐娜告诉记者,“光是退烧药就有十几种,而且很多药名还是用拉丁文标注的,特别难记。所以我从现在就开始准备了,一天背几个,相信到了奥运会开幕时就差不多能记熟了。”像徐娜这样“先知先觉”的志愿者并不在少数。“为了练习英语,我和同事现在每天早上都是用英语进行会诊的。”一位来自天坛医院的大夫笑着告诉记者。

  当谈起志愿者的英语水平时,万立东副主任同样显得信心十足:“这次选拔出来的志愿者外语水平都是比较出众的。很多人甚至会两到三门外语,像张涛曾经在法国做过一年的救护工作,会说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还有很多在国外读了博士后回来的志愿者,英语说得地道极了!”

  司机也要会急救

  也许您不相信,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的司机个个都是“多面手”:他们不仅要具备一流的驾驶技能,安全、平稳、迅速地将病人送抵医院,还要承担日常的急救工作。

  “一开始我以为当医疗志愿者,只要把救护车开好就行了。可没想到还要学习急救知识。”在阜外医院工作的司机段诺告诉记者。“后来我才知道,急救中心的司机都是有心肺复苏上岗证的。在救治伤员时,司机和大夫、护士要形成一个团队,协助他们做好急救工作。比如,在给病人做心肺复苏时,一次要做五组,前两组是护士做,后三组就是我们做。”“过两天,我也能拿到心肺复苏的上岗证了!”段诺不无自豪地说道。

  “2008年奥运会期间,参与奥运急救运转工作的救护车将达到191辆,急救人员752人,其中医生256名、护士257名和司机239名。他们将在奥运场馆、媒体村为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记者等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万立东副主任透露说,“但这并不会影响到我们日常的急救工作,奥运会期间急救中心将有60%的医务人员日夜待命,确保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在经过四天紧张而充实的集中培训后,第一批医疗志愿者如今已经分赴北京急救中心的各分中心,开始了为期三周的跟车实习。第一天,大夫张涛在4个小时内出诊4次,“第一次出诊时太紧张了,忘了问病人有没有过敏史”;护士徐娜负责转运一位骨折的病人到西客站坐车,“到了车站后,我帮他买了车票,送他上了火车才放心地回来”;司机段诺送一位心梗的病人上医院,“一路上,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脑子里就想着‘快点、再快一点’!”

  “当一名急救人员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但是我们无怨无悔!”这是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心声,也是752名医疗志愿者的心声。相信在400多天后的奥运会赛场上,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将凭借快速反应能力和过硬的急救技能,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撑起一片绿色的生命之伞。RJ212

  相关链接

  院前急救指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对症治疗,为院内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和抢救机会。主要执行者是120急救中心的专业救护人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0”院前急救。而发生在社区中的由全科医生所施以的现场紧急救护,称之为社区院前急救。

  图一:奥运医疗志愿者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如何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

  图二:志愿者们正在练习如何对病人的颈部进行固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