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尼华人情系北京奥运 艺术交流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10:24 人民日报海外版
6月初,笔者接通了张华老师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急切:“我找了奥组委的宣传部,然后找到你们,我有很多话要替印尼华人诉说。”两天之后,笔者见到了张华,这位年逾7旬的老艺术家仍然无法平静,她一边拿出已经翻出折痕的一大堆印尼报纸和照片,一边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把笔者带进了她的故事。 一张奥运歌谱 去年初夏,张华第一次去印尼,开始两个星期的旅行。当她来到印尼四大城市之一的锡江时,一起旅行的朋友介绍她认识了当地的华人,她随即感受到一股别样的温情:“他们太热情了!邻里之间相互告知是‘从北京来的客人’,随后,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地请我去家里吃饭、留宿。那种亲切感,给我的感触太大了!” 张华回忆,那次旅行几乎成了“走亲访友”,她深切感到华人朋友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与期待。于是,身为北京歌剧舞剧院的资深声乐指导、多年从事文艺工作的她决定要为锡江的“亲人们”做些事,可是迫于签证期太短,只能暂时带着遗憾回京。临行时,当地一位爱好文艺的华商何灿濂先生留给她一张歌谱,对她说:“这是我有感北京奥运会写的歌,我想把它送给您。” 谁知,恰是这首名为《神奇的春天》的歌,促成了张华在时隔半年之后再次回访印尼:“我回京后对这个谱子爱不释手,给它润色了一下,并找来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们一同合唱,刻录成光盘,寄往印尼作为回赠。”很快,她接到锡江客属积德慈善社理事会的杨锦山主席及其夫人的邀请。电话里,夫妇二人恳切地对她说:“张老师,我们锡江华人都想唱这首歌颂奥运的歌,这歌里唱出我们华人的自信和尊严,我们都想为奥运献上一份力。” 唱响奥运之歌 今年2月,张华第二次来到锡江。随后,当地迅速成立了“印尼锡江地区华人、华侨唱响北京奥运会之声筹委会”,以张华为艺术总监,展开紧锣密鼓的晚会排练。当地华人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加演出,把它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来对待。孩子们利用课前的午休时间来排练;70多岁的老人也报名成为合唱团的一员;还有一位盲人,每天搭乘邻里的车来回,从来不误点。这一切使张华备受鼓舞:“他们对音乐如此渴望,对奥运如此关切,我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地教好他们。” 很快,这首《神奇的春天》在距北京千里之外的锡江传颂开来。华人们欢天喜地地唱着“北京奥运会/2008年/一个神奇的春天/走进了我们的心田”,他们许久没像现在这样神气非凡,大街小巷的汽车里也传出相同的旋律。张华说:“他们在练歌之余还进行‘奥运知识扫盲’,相互考一些奥运常识,还真像那么回事。” 最终,一台以“唱响北京2008”和“庆祝中印文化交流50周年”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在锡江一家华商开的酒店内隆重上演。将近1500位当地华人把原本很宽敞的大厅挤得水泄不通。每位华人都自付演出服和道具费用,纷纷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有一支商业性质的印尼舞队,义务为晚会上演著名的“南苏四族群舞”。问及原因时,她们说:“听说这场晚会的录像会送到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去,我们多想向奥运展示我们的舞姿啊!” 奥运情系两地 如今,张华怀着对锡江华人的感激与热爱,奔走于北京奥运的相关部门及媒体。没有了每天下午的教唱任务,耳边不再响起华人朋友尽情的歌声,休息之余尽是刻骨铭心的回忆。而她那些锡江的朋友们也隔三差五地打来电话:“张老师,您什么时候再来?”她告诉笔者:“我每天所想的都是锡江华人的期盼,他们天天都在盼望来自北京的声音、盼望听到有关奥运会的一切,这让我坐立不安。”是啊,在奥运筹备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华人,就有炽热的心与奥运同在。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