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雨果真“知时节”--中国记者亲历的申奥成功之夜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01:59 大众网-齐鲁晚报
喜讯传出,莫斯科庆祝的华人。本报记者 许志杰 摄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公布了一个结果。他说的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 这一瞬间已经过去了六年,但那个夜晚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依然就像昨天。作为唯一在现场见证这一历史瞬间的山东记者,本报特派记者许志杰跟许多人一样彻夜未眠,在本报奥运特刊推出之际,特选取当晚他在莫斯科的日记,一同追忆那个给中国人带来荣耀的雨夜。 7月13日 雨 莫斯科时间早晨5点,北京时间上午9点。虽然离国际奥委会上午开会的时间尚早,但今天非同寻常,国内的朋友们已经开始准备庆祝活动了,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记者,更应该提前进入战时状态。 我拉开窗帘,火红的太阳挂在东方,那里就是北京。 我打开窗户,丝丝清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莫斯科市区有近50%的面积被森林和花草所覆盖,俄罗斯全国的绿化面积也达到了47%,空气中没有杂质,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莫斯科虽离大海遥远,夏季却有着明显海洋气候的特征,早晚凉爽,中午稍热。天气预报,傍晚时分将有中到大雨。 觉是不能睡了,开始打点去国贸中心新闻大厅所需的东西吧。照相机,笔记本,电话,一件不能少。吃的、用的、穿的,样样齐全。整整装了一大包。三口并做两口吃,匆匆解决了早饭,迅速赶往国贸中心。没想到,新闻大厅大屏幕前所有的座位都被占了,有的是人在睡觉,有的是放着一本书或笔记本,替自己的主人占着位子。等待了几天,积蓄了几天,所有的一切今天就要爆发了。 9点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及各位委员,参加申办的五个城市的代表团全体成员,陆续进入指定区域。我发现在新闻大厅另一端的楼梯旁,有一个出入口是能够全面目击他们进出的绝佳位置。我决定占领这个制高点。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北京代表团陈述之后,我亲眼看见李岚清副总理,满怀豪情地和代表团其他成员,从这里乘车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这一情景留在了我的镜头里。 下午3点,大雨如期而至。据说这是入夏以来莫斯科最大的一场雨,应了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好雨知时节”这话。“北京有戏,北京有戏啊!”所有在场的中国记者都有这种强烈的预感。 雨越下越大,时间已到下午5点半(北京时间21点30分),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投票开始了。一切如我们所料,也如我们所愿,没有城市中选,但大阪被淘汰了。而且,第一名北京比第二名多伦多的票多很多,加上大阪的票,不出意外,北京将大获全胜。 接下来的那一幕,全中国人民永远不忘。第二轮投票结束,检票人统计完票数后,把一张纸条装进一个白色的信封,然后封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说明投票结束,主办城市选出。只见萨翁接过检票人送上的信封,起身走上讲台,从上衣的内口袋掏出那个刚刚装进去的白色信封,轻轻打开……萨翁的这一连串动作,对13亿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八年前的那个蒙特卡洛之夜,至今历历在目。那次,萨翁最后念出的城市名字不是北京,是悉尼。而这次,北京——萨翁脱口而出,他老人家用的是西班牙语,我们却听得真真切切……我们拥抱在一起,国贸中心外响起了鞭炮声,红场唱起了《歌唱祖国》,驻俄大使馆里扭起了秧歌敲起了锣鼓。 我们只能把欢乐化作写稿的力量,把我们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祖国人民的面前。回到宾馆,我把窗户打开,尽情聆听远处的鞭炮声,分享束束礼花带来的欢乐,让我的文字把这些带回祖国,带给我们的读者。 0点30分(北京时间4点30分),我的稿子全部传回编辑部,任务完成了。也该庆祝庆祝啊,一人提议,全体响应。我们买来啤酒,边喝边唱,一直到天亮。 (本报记者 许志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