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邓亚萍:申奥陈述比打决赛紧张 何老教萨翁念"北京"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14:11 现代快报
萨马兰奇 王治郅 2008年8月8日,随着北京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个日子在大家口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其实,关于北京奥运会,值得我们牢记的远不止这一天———2001年7月13日就是另一个足以写入北京奥运会史册的日子,正是在那一天的莫斯科,北京获得了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弥补了8年前惜败悉尼的遗憾。 今天,2007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6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中国体育界的节日!6年前的这一天,我们鼓乐齐鸣,6年后的今天,我们满怀喜悦。回眸胜利,憧憬奥运,相信每一个热爱中国体育的人都会牢记2001年7月13日! 2001年的7月13日,一位72岁的中国奥运老人,在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在那场没有硝烟的决战时刻,让每一个中国人紧张到屏息的时刻,以他动情的词句、漂亮的法语、流利的英语、优雅的风度,不仅为北京申奥陈述画上了一个圆满精彩的句号,也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由衷的满堂喝彩。这个人就是何振梁。 他教萨翁念“北京” 人们至今仍难以忘记,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轻拍对方的后背,谢谢老朋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尤其是当中国台北委员吴经国含着泪水走过来与何振梁拥抱,并说“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时,何振梁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72岁的何振梁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你可曾知道,萨马兰奇在宣布2008年奥运举办权投票结果时,“北京”两个字读得很标准,也是何振梁先生的功劳。 何振梁老先生回忆起那段小插曲,仍然非常激动。何老说,那天,萨马兰奇先生突然造访他,说他的中文发音不够准确,希望何先生传真经。熟悉多国语言的何先生意识到,萨马兰奇是在为宣布结果作准备,他便立即用萨马兰奇先生祖国语言西班牙文按“北京”的发音标明字母,并当场给他示范,让萨马兰奇重复,果然地道。再经萨马兰奇多次练习,所以后来萨翁在宣布2008年奥运举办权投票结果时,“北京”两个字读得字正腔圆。 他作陈述委员都哽咽了 谈到两次申办的不同时,何振梁说:“我们国家发展了,北京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一些本来支持我们的委员更坚定了,一些原先不支持北京申办的委员也逐渐转变了看法。” 陈述结束后,曾有不少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找到何振梁。他们都高度评价了北京的陈述,也为振梁的真诚所感动。美国委员德弗朗兹对他说:“你的话都说到我的心坎里了。”波兰委员泽温斯卡告诉振梁:“听你说话时,我的喉咙都哽咽了。”爱开玩笑的德国委员巴赫对振梁说:“你是个杰出的演员,好莱坞应该与你签约。”振梁回答说:“我不是在表演,我只是说出我心里的话。” 在北京申奥的日日夜夜,何振梁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使北京申奥成功有了更充分的把握。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何振梁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贡献几乎是空前的,即使国家授予他终身荣誉奖章也理所当然。可他却说:“这次申办还有一个不同,就是中国增加了两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于再清和吕圣荣跟我做了同样多的工作,邓亚萍在运动员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何振梁去莫斯科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有人对我讲,北京成功了,该给你记功。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功利可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能看到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我已很满足了。北京申办成功后,我只想好好休息休息。” 人文 大郅:申奥时老天都被感动 2001年的7月13日,王治郅作为运动员代表也参与了那次申奥。半个月前,王治郅在跟随中国男篮赴美拉练前,欣然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回顾了当年的那激动一幕。 听见“北京”都愣了 记者:申奥成功那天,哪一个情景让你记忆最深刻? 王治郅:就是听到“北京”两个字的时候,当时大家都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都在那里愣着,然后才拥抱在一起。记得当时从椅子上蹦起来,感觉大脑里有股血往脑袋上涌,这么多年,就一次这样的感觉,太激动了。 记者:那个疯狂激动的时刻过去后,还有些什么难忘的细节? 王治郅:本来我们约好了到时候要一起做一个庆祝动作,结果当时我们都忘了,站起来后就开始拥抱,不管是谁,见人就抱。后来,到大使馆庆祝的时候,我们才发觉都饿了。记得那天本来是晴天,但后来下雨了,老天爷都被我们感动了。 奥运始终是最大动力 记者:出国打球时,踏上飞往美国的飞机的一刻,想到2008年奥运会么? 王治郅:没怎么想,那时候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挺早的,还没想那么多,就想着到美国打球来证明自己。 记者:打奥运会,从始至终一直是你最大的动力吗? 王治郅:应该是。我们这些运动员,最大的愿望就是打世锦赛和奥运会这样的大赛,希望可以表现得好一些为国争光。所有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都很有限,都希望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事情。 记者:2006年回国付诸行动?和奥运会临近是不是有一定关系? 王治郅:世锦赛和奥运会,中国篮球有提高,自己也想尽自己的力。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来帮助国家队。 记者:回来时,篮协有布置任务吗?世锦赛、奥运会,或者别的什么的。 王治郅:没有,篮协给我的环境很宽松。他们一直对我很支持,在欧洲受伤的时候,也没有对我提什么要求,就是希望我尽快恢复。 记者:奥运对一个运动员意味着什么,对你自己呢? 王治郅:参加过两次了,感觉已经没那么紧张了。我觉得参加奥运会是件光荣的事情。对我,对任何人都是。所以大家要为奥运会做点事情,我就是这么想的。 记者:08奥运还有一年多,身边的战友说些什么?对关注奥运的人们说些什么? 王治郅: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因为比赛十几天就结束了,关键的是能为北京,为我们国家留下什么。希望到时候别什么好的方面都只维护那么十几天,而是要一直延续下去。邹鑫 宣布“北京”:萨翁用了西班牙口音 日前,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因为出席某活动的签约仪式,出现在了北京。借着这个机会,记者也和萨翁一起回顾了2001年夏天那个难忘的日子。 记者:萨马兰奇先生您好!欢迎您再次来到北京,6年前的7月13日,是您宣布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萨马兰奇:是的,对我本人来说,能够有幸在2001年亲自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我感到非常高兴。 记者:很多人依然深刻地记得您当时宣布北京获得成功时的情景,当时全中国为之沸腾,而您作为一个外国人,当时对“北京”的发音特别标准,您是否特意学习了这两个字的发音? 萨马兰奇:(笑)没有。我并不是完全按照中文的发音来说的,因为西班牙语在一些拼写上,与中文的发音是一样的,而“北京”的中文发音与西班牙语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在宣布2008年奥运承办城市时,读“北京”用的是西班牙口音。 记者:作为中国人的老朋友,您已经很多次来到中国,这么多年来,您觉得北京或者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萨马兰奇: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北京就将真正地迎来奥运会,这个时间非常短暂,我感到特别激动。为了这次奥运会的筹备中国人民付出了很大努力,如果这次奥运会能够成功举办,将会载入中国的历史,将会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座丰碑。 记者:现在很多人关心奥运会举办之后,会给中国或北京留下什么。 萨马兰奇: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这个改变不仅仅只是指城市面貌上,而是对整个中国国力的改变和中国在世界声誉影响力的改变。 快报记者 沈忱 整理 邓亚萍:做陈述比打决赛紧张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邓亚萍应邀成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对此,邓亚萍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接到邀请的时候,我觉得很激动,能够为申奥出一份力是我的荣誉,当然也是责任。” 邓亚萍永远不会忘记用英语陈述的经历,“这是最不会忘记的事情,当时参与申奥工作的人非常多,而能够进行最后陈述的名额却很少,所以有这样的机会,我真的感到十分荣幸,不过也确实感觉到了压力,当时念陈述报告的时候可以说比打比赛争夺冠军还要紧张。”因此,邓亚萍当时是拿着讲稿上台的,不过直到说完最后一个单词,邓亚萍都没有看一眼讲稿,“当时就想着要一气呵成,拿着讲稿是为了防止万一卡壳。” 为了做陈述报告时一气呵成,邓亚萍在等待入场的时候,还一个人对着墙壁反复背诵她的讲稿,以至于大家都笑她在“面壁”,邓亚萍解释道:“我只是希望能够一个人静下心来好好想一下接下来该做什么,这时候我最怕别人跟我说话,以前打球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前一天晚上回去早早地休息,第二天大家都在合影、聊天的时候,我就一个人思考。”1993年首次申奥的时候,邓亚萍也进行过英文的现场陈述,但那次纯粹是死记硬背的,而2001年的陈述报告每一个单词都是邓亚萍自己写出来的,“我觉得既然是我进行陈述,所以就应该用我的语言,我的风格,”然而就为了自己的风格,邓亚萍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劳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但是最终成稿的陈述报告却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有时候已经细到了每一个单词”。 快报记者 陶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