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祝福北京赫哲族使者评选 行将消失的赫哲文化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18:57 新浪体育
“阿朗赫尼那,阿朗赫尼那,阿朗赫尼那,赫赫雷赫尼那,阿朗赫尼那赫雷给根。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紧摇浆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万万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曲乌苏里船歌唱遍大江南北,身穿鱼皮衣,头戴狍皮帽的赫哲人也随着这首歌进入人们的视野,赫哲人传奇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为之深深地着迷,而这首乌苏里船歌就很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赫哲人的生活状态。 在三江平原上,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这三条江和广袤的森林为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提供了享用不尽的天然食物。听当地上了年岁的赫哲人说,直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这片三江平原上依然是鱼类丰饶,野物众多。 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当时而言,是没有丝毫的夸张。 今天,当我们走进这个写满传奇的地方时,除了偶尔在老一辈赫哲人口中的故事和这首熟悉的旋律以外,乌苏里船歌中所唱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忆及当年的境况,赫哲老人们都不胜唏嘘,对往日充满了无尽的怀念。 现在的赫哲人已经不再以渔猎为生了,农业种植成为赫哲村落的主要收入来源。江水的污染、鱼类的滥捕、森林的砍伐,还有大工业时代的冲击,所有这些都改变了赫哲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对没有文字人数又极少的赫哲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同江市赫哲人聚居的一个地方,但今天在这个村落里,除了老年的赫哲人能说几句赫哲语之外,已经很难碰见会说赫哲语的人了,今天的赫哲年轻人已经与汉族青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