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塔斯社:奥运建设让我们吃惊 介绍更多中国运动员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01:37 竞报
编者按 2007年1月1日,《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开始实施。2007年是北京奥运会筹办的决战之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新闻事件,驻京的外国媒体在采访、报道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中,都去过哪些地方?有哪些感受?他们对北京奥运会有哪些期望?本报近期专访了多名外国媒体驻京记者,并从即日起刊登年终专访———外国记者眼中的北京奥运。 今天推出——— 塔斯社:奥运建设让我们吃惊 俄通社-塔斯社(Information Telegraphic Agency of Russi-a-TASS)是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其前身为苏联官方通讯社塔斯社,为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总社位于莫斯科。 俄通社-塔斯社对外用俄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8种文字发稿,向115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机构或商务代表处提供新闻或经济信息。 俄通社-塔斯社目前驻京记者共有4名。明年,为采访北京奥运会,驻京记者将增加到10人。 10月26日,在塔园外交人员公寓的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里,热情的俄通社-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基里洛夫说,我们正在积极筹备2014年索契冬奥会,所以,“我们希望借鉴北京奥运会的经验,特别是新闻方面。还有运动员备战、北京奥组委的筹备组织工作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因为到现在为止,“北京奥运会差不多都准备好了!” 作为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俄通社-塔斯社,目前在京的有4名记者。他们都是文字记者。而到了2008年,为采访北京奥运会,在北京的记者将增加到10人。 ●北京分社社长基里洛夫 不再习惯俄罗斯生活 基里洛夫,来中国15年了,研究中国却有30年了。他在莫斯科上大学时就学中文。1986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留学,毕业论文就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1988年,回到塔斯社当编辑,然后做记者,直至1998年,做塔斯社驻北京的分社长。 作为历史学博士,又作为社长,他认为在中国当“外国记者”,需要了解中国历史。而塔斯社北京分社的这些记者都具备四项本领:会说中文,会写汉字,会开车,懂电脑。 基里洛夫平日爱去的地方就是潘家园,他最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狮子,石头的、木头的、铁的……“我家里就有几十个,妻子常说‘太多了’。”基里洛夫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我们一家现在已经中国化了,回俄罗斯度假时都很想快点回北京,已经不习惯莫斯科的生活了。” 大管家就得事无巨细 出于对2008年奥运会报道工作的关注,基里洛夫最近就陪两个总社的同事(其中一个是塔斯社的体育部主任)特地去了奥运村,参观了将来俄罗斯媒体将要入住的房间。“条件比前几届都要好,配备了电脑,还能上网,而且每个房间都有两个屋子,休息和工作互不干扰。”基里洛夫说。作为将来总社来北京采访奥运会的“基地”,基里洛夫这个“大管家”要操心的事很多。 天气也是基里洛夫担心的一个问题。“北京的8月份正是热的时候。我们常驻北京的记者多少已经适应了。但对于刚来北京的俄罗斯记者来说,这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吃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考虑的。这些问题看起来小,但是如果解决不好,也会影响工作。好在我们得知奥运村里也会提供俄罗斯菜,这让我们非常高兴。”基里洛夫还很欣慰地告诉记者,“其实,在莫斯科中式菜也很流行,塔斯社的大部分记者都会用筷子。” “我现在正着急对奥运会时一些涉及到我们工作的问题不清楚。比如,车的问题,我们到时候会有几个车证?开闭幕式我们能进去多少人采访?” ●记者索洛维夫 介绍更多中国运动员 索洛维夫是塔斯社北京分社的一名文字记者。再过1个月,他在北京的时间就要满3年了。在莫斯科,他负责采访中国大使馆。而到了北京,因为只有3个同事,所以每个人都要关注很多领域,但索洛维夫算是他们中跑奥运新闻最多的。 “今年北京奥运新闻中心组织了很多采访活动。参观了‘鸟巢’、‘水立方’等很多新建场馆,还有工人体育馆等改扩建场馆。”对明年的采访,索洛维夫充满了期待,“希望明年有机会跟中国运动员见面、聊天。其实,外国人知道的中国运动员很少,姚明、刘翔仅此而已。所以我们特别想向俄罗斯人介绍更多中国优秀的运动员以及他们的训练和生活。” 见证奥运改变北京 塔斯社给它的客户媒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中国新闻,而奥运经济则是近年来要求比较多的一个方面。索洛维夫说:“我认为奥运给北京带来了发展机会,北京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好。” 索洛维夫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个莫斯科的朋友第一次来北京,感觉就是“吃惊”。在这位朋友对北京以前的印象中,北京是个古老的城市,人们都骑自行车,很少见到汽车,没有什么高楼,也没有五星级酒店。但是他一下飞机就吃惊不已。“其实,如果他看到首都机场的3号航站楼,那就更棒了。”索洛维夫说,“等到2008年,世界各国来参加奥运会的人一下飞机就会觉得北京的确不简单。” 索洛维夫还说:“等到了索契冬奥会,我们也需要建设新项目,我们希望优秀的中国的建筑公司也能去索契帮我们搞建设。而且我们要向北京学习如何解决场馆再利用问题。” -记者手记 当采访完走出这套普通公寓时,我和摄影记者都有种“原来如此,没有想到”的感觉。 在去采访之前,我们都以为作为一个世界级的通讯社怎么也得有个大办公室,很多工作人员,当看到这个普通家居格局的办公室里只有四个人时,我们也很“吃惊”。 房间里的摆设也很简单,除了墙上挂的一幅画,再没有其他装饰。客厅茶几上堆满了北京出版的各类报纸。分社长办公室的书橱里摆满了研究中国历史、政治的书。 因为当天有一个记者下午才来上班,所以当我们给这些同行们拍全家福时,里面还有一个人是负责维修电脑的技术人员。 本版撰文 竞报记者 薛丽娟 本版摄影 竞报记者 张雷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