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新闻周刊》:中国更加开放 环境因奥运而改善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10:41 竞报
![]() 刘美远与《新闻周刊》封面招贴画 《新闻周刊(Newsweek)》 《新闻周刊(Newsweek)》在纽约出版,面向全世界发行。在美国与《时代(TIM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并称美国三大新闻周刊。 2007年1月1日,《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开始实施。2007年是北京奥运会筹办的决战之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新闻事件,驻京的外国媒体在采访、报道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中,都去过哪些地方?有哪些感受?他们对北京奥运会有哪些期望?本报近期专访了多名外国媒体驻京记者,并从即日起陆续刊登年终专访——外国记者眼中的北京奥运。 走进美国《新闻周刊》驻北京分社在建国门外交公寓的办公室,客厅里除了排满一面墙的书,最醒目的装饰是挂在墙上的一排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招贴画。上面是历年《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它们展示着美国三大周刊之一的《新闻周刊》在世界各地的观察。分社社长刘美远一边从里间走出来,一边说着抱歉:“这一段很忙,接受采访时间不能太长。” -关键词·改变 采访环境因奥运而改善 刘美远是美籍华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供职《新闻周刊》,自1998年以来一直常驻北京。对于现在采访环境的感受,她说,“这段时间在中国采访变得容易了,比如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时候,举办了很多记者招待会,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采访机会。”她认为,不仅是政府部门提供的采访机会增多,使在中国采访变得容易的因素还包括现在的中国人更加开放,很多人会说英语,更愿意与外国人打交道。她说,“这与我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相比,变化很大。” 刘美远认为,采访环境的变化显然与奥运会相关,外国记者驻华采访的规定就是以奥运会的名义推出的。她说,希望这项规定在明年10月以后能继续执行下去,因为原先的规定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制定的,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国内外形势。 半数报道与奥运相关 在最近三天里,刘美远向周刊发回了6000字的稿件。“相当大的工作量”。她介绍说,目前《新闻周刊》驻北京分社的报道有超过50%的比例与奥运相关。她说,驻北京分社一般配备3名记者,奥运会举办期间预计人数要增加一倍。 中国人变得更加开放 刘美远发现,奥运给北京带来了很多变化。最明显的是建筑。而更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人们的心态上。中国人变得更加开放,愿意与世界各地的人交往。 刘美远说,中国正在经历迅速的变革,在我看来,举办奥运会这段时间对中国来说,就像是一个成人礼。经过了这段过程,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将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出现,更加自信和有主见。 最关注的话题是环保 作为《新闻周刊》的资深记者,刘美远采写过大量与中国有关的故事。前段时间,她写了一篇与养猫和养狗相关的报道,很多人看了以后给她写信,反响超过了她之前很多有关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报道。她说:“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大新闻有大价值。”比如,她在党的十七大前报道的一篇有关中国政府领导人变更的报道和伊拉克战争期间她在当地发回的报道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 她说,在中国所有的变化中,我现在更关注环境保护和人们的价值观。这两点都是与未来相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 适应中国式提问方式 在中国常驻9年,刘美远说,驻外采访必须有耐心。一开始你总是很难找到合适的采访人,一些采访人需要多次的联系才能接受采访,而另一些采访人必须当面才肯回答问题。 她认为,驻外记者还需要对当地文化有所了解。她举例说,有时候一个记者采访时,对方告诉她现在不方便说。其实这个说法在中国就意味着拒绝了采访,但很多不了解中国人说话习惯的记者会觉得,现在不方便说,那我换一个时间再去。 在中国长驻9年,刘美远已经练出了在中国采访的技巧。她说,中国人说话大多不像美国人那么直接。记者到一个地方采访,如果直接把最想问的问题问出来,对方往往不会回答。但如果一开始说点别的,反而更容易获得想知道的。她说:“不过这种有话不直接说的习惯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是喜欢对方起码能说话,这样我可以从他的话中找到其他也许我也感兴趣的内容。” -关键词·父亲 90岁父亲想回国看奥运 刘美远的父亲是江苏人,1947年移居美国,此后6次回到祖国,其中一次是在母校清华大学60周年校庆的时候回来,他坚持要去看圆明园,他忘不了旧中国那段历史。 香港回归对他来说也是大事,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尽管老人刚刚动完心脏手术,还是坚持回来了。 刘美远开玩笑地问父亲:“回来不也是看电视吗?”但是老人就是想在中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刘美远说,父亲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老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他就一直在思考中国如何能强大起来。“谁知道呢,尽管他90岁了,身体情况也不好,没准他还真能在明年回到中国来看奥运会!” (竞报记者施剑松/文并摄) -记者手记 热眼旁观的记者 在刘美远办公桌后的墙上,单独挂着一张《新闻周刊》20多年前的封面招贴画。她留着长发,坐在荷枪实弹的菲律宾政府军人中间,甜美地笑着。眼前的刘美远,短发、瘦脸,说话干净利落。是什么让她在新闻这个行当里待了超过20年?刘美远说,我讨厌做重复的工作,新闻让我有机会接触不同的问题,去寻找答案。 迅速变革中的中国显然符合刘美远的口味,在这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变化。很多变化人们都来不及思考它的意义,总是先做了再说。她说,现在她更关注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最近,她还在关注中国的网民。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网民的不同年龄结构和上网习惯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我觉得她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她是一个热眼旁观的人。点燃她视线的是她对周围的关爱。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