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忆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抱病写书身后才出版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12:13 竞报
提起刘长春,人们跷起大拇指,“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1932年,他孤身一人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的事情,很多人直至今天仍津津乐道。但是,奥运会结束后,刘长春去了哪里呢?退役后,他在做什么呢?他的后半生如何度过的?刘长春的子女、生前同事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刘长春。 -上世纪三十年代 当了两年“甩手掌柜” 1937年的一天,正在南京的刘长春像往常一样在中央大学体育系的田径场上训练。突然,他感到大腿处一阵疼痛。根据职业习惯,刘长春明白,又拉伤腿部肌肉了。刘长春的生前挚友齐宗和说:“正因为这次受伤,使刘长春不得不早早结束他的运动员生涯。” 1937年,刘长春28岁,正值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可惜,落后的医疗条件使他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他只得匆匆退役。在旧中国,退役意味着失业,意味着被社会抛弃。 1938年,刘长春回到北京,为了谋职业、讨生活,他多方求助,可毫无结果。在大连老家已分别多年的妻子姜秀珍带着3个孩子找到了他。靠着老同学、老朋友的资助和“施舍”,刘长春熬过了1938年。第二年,经朋友介绍,刘长春在今颐和园附近的万寿山南湖饭店谋到经理一职,每月薪金30元。全家勉强糊口。 作为刘长春当年的挚友,聊起这段历史,齐宗和老人笑道:“他是搞体育的,哪懂什么经营,纯粹是当了两年‘甩手掌柜’。” -上世纪四十年代 拒绝任职于特务组织 1941年,刘长春重返南京,新的工作单位是汪精卫政府的社会福利部。工作没几天,听说这是汉奸办的特务组织,本以为找到公职的刘长春托病迟迟不去上班。当年冬天,他被解雇后,住到了南京新街口的一家饭店(现钟山饭店),靠此前的微薄积蓄度日。此后,他无辜地被日本宪兵队抓走,蹲了一个多月的大牢,后经朋友保释,才得以出狱。 1944年冬天,回到北京的刘长春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任体育系副教授。在飘荡多年后,他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奋斗多年,却落入社会底层,刘长春染上抽大烟、酗酒、赌博等恶习,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及心理反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忙得没开过孩子家长会 1949年三四月期间,刘长春和一大批教师被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到长春,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之后,刘长春成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师。 据刘长春的四子刘鸿图回忆,刚到东北师范大学时,因为宿舍紧张,全家住在火车站前的一个招待所里。 1950年9月,出生于大连小平岛的刘长春回到家乡,供职于大连理工大学(时称大连工学院)体育部。当时,刘鸿图5岁。在他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就很忙。他总结道:“每天,只有吃晚饭的时候,才能好好瞅瞅父亲,可他总是很严肃,也很少和我们说话。” 即便是节假日,刘长春也很少有时间在家陪妻儿,刘鸿图解释道:“每逢节假日,学校、社会上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都会邀请父亲担任裁判长,他从来不拒绝这样的邀请,因为他太热爱田径、热爱体育了。” 刘长春共有四子二女,刘鸿图说:“我们兄妹6人的家长会,父亲从没参加过,而我们6人也从没去过他的办公室。” -上世纪七十年代 对田径运动会成绩失望 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刘长春被莫名其妙地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并和大连理工的同事被拉到大连郊区的青堆子农场劳动。劳动改造结束后,刘长春和同事们回到学校。 1973年,全国田径运动会在长沙召开。当时,64岁的刘长春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主动提出要去参观比赛,学校领导答应了他的要求。当时的比赛成绩和组织工作都使刘长春大失所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 抱病写书身后才被出版 1980年,71岁的刘长春找到学校领导,提出要写一本《短跑运动》留给同行,获得领导同意。 有人对刘长春的这次举动产生质疑,有一种看法是:“那些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验,技术陈旧,有保留的价值吗?”还有一种看法是,虽然刘长春是大学毕业,但他念书期间一直从事体育训练,文化水平仅相当于小学毕业,“写书,他行吗?”刘长春当时表示,对他而言,写书的确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他必须这样做。 1982年底,书稿终于完成。当稿件被送到北京的人民体育出版社时,却被告知,“暂时不能出,因为这个项目已经有人在做。”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时北京体育大学的一个研究生也在写关于短跑运动的书,而这个研究生的爱人正好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工作。 听到这个消息,刘长春立即给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写信反映此事。没多久,北体大那位研究生的书稿也完成了,专家认真评比后决定,出版刘长春的《短跑运动》。可惜的是,当该书于1987年正式出版时,刘长春已去世多年。 1983年2月底,刘长春因身体不适而住进医院。3月25日,刘长春去世。刘鸿图说:“走得突然,因为我们都没想到。走得遗憾,因为临终前,他没有任何遗言。” 本版撰文竞报记者吕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