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贺龙元帅到荣高棠先生 他们带领新中国体育上路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11:46 体坛周报
![]() 贺龙元帅当年视察体育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在奥运会上已经成为名列前五名的金牌大国(但至今也不能称为强国)。在那座灰色的旧楼里,时任体委主任的伍绍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后来的体委主任怎么能和贺龙比,他是奠基人,他是元帅和副总理,他的掌控和协调能力都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后来者不管获得了多少金牌,都会记得这些共和国体育先驱者们及他们开创的道路。 早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贺龙就在他领导的一二零师成立了“战斗篮球队”,在延水河畔和宝塔山下,这个篮球队就在八路军中享有盛名。解放初期,贺龙是西南军区司令员,他邀请了第一届国家足球队到西南访问,足见他早对体育情有独钟。所以,到后来他给体育界的指示说的都是内行话,做的决策也符合体育的规律。 贺龙能知人善任。贺龙麾下的张之槐1937年毕业于北平体育专科学校,贺龙让他来体委,但打了半辈子仗的张之槐想评完军衔再说。贺龙对张之槐说:“你是学过体育的,科班出身,干这行的专家。你不干,谁干?不要光想当官扛牌牌,不考虑事业。我是西南军区司令员,你说重要不重要?中央要我当体委主任,我就得去当。不光去,还得干好。”张之槐说:“老总,我去。”他看上了蔡树藩,蔡树藩本来要到内务部当副部长,贺龙就去找邓小平,让蔡树藩由内务部副部长改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体委的领导班子就是由他一手构筑的。 贺龙也有领导者的胸怀,他召唤了不少海外的运动员回来,在“左”的年代这是需要勇气的。香港归来的乒乓球队队员傅其芳曾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总被拒之门外,贺龙批评一些人:“你们对一个同志的政治生命关心不够呀!看人不能看死,要看发展嘛!有人说他的历史复杂,难道还能比我复杂!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历史总是复杂一点。我们主要看他的表现。他接受党的培养教育有十几年了,多次立功受奖,这样的同志,应当吸收到党内来。你们如果不敢介绍,我和荣高棠介绍!” 只是在离开岗位时,贺龙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不小遗憾。他在晚年说过:“我不晓得你们安心不安心?‘三大球’为什么上不去?解放到现在已经15年了,再搞不起来,难道要搞50年?必须赶快下功夫啊!我快70岁了,我希望在见马克思之前能看到‘三大球’翻身。”现在,“三大球”中有的翻身了,有的徘徊着,而足球,甚至比老总在世的时候还差。 和贺龙一起率领新中国体育上路的,是荣高棠。尽管在体委他只担任过副主任,但并不影响其在新中国体育史上的影响力。 荣高棠是30年代清华大学外语系的学生,其学历在当时我党高级干部中是罕见的。或许也正因如此,他在1952年亲自率团出征芬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带领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的人。1983年,荣高棠成为第一位接受奥林匹克勋章的中国人。 荣高棠堪称中国乒乓球的“教父”,中国乒乓球是在他一手操持下成长壮大的。第26届世乒赛前,日本人发明了弧圈球,横扫欧洲,所向披靡。荣高棠亲自“会诊”,研究这一新技术。当日本队将在香港与中国香港队举行热身赛时,荣高棠决断特派一名教练秘密赶赴现场观看。为了避免日本队和媒体发现,这位教练戴着墨镜观看了解弧圈球。荣高棠感到不仅要了解,而且要模仿日本队的秘密武器,让一些运动员学会当陪练, 结果日本队的秘密被完全“破译”。在26届世乒赛上,中国男团决赛中5比3击败了日本夺得冠军,男子单打被中国选手囊括前三。 荣高棠的工作能力是公认的,他点子多,创意多,反应机敏,口才极佳。人们还记得中国女排第一次获世界冠军从日本归来,电视直播,荣高棠面对镜头应对自如,介绍每一个运动员都很风趣:“这是一锤定音的铁榔头郎平,这是‘万里长城’周晓兰,这是日本观众都高喊‘红细、红细’的杨希……”体委的老人都说,很喜欢听荣高棠的报告,风趣幽默、口若悬河。 人们都记得,中国申奥成功那一天,荣高棠激情四溢地对一些高龄的体育界人士说:“咱们盼了一辈子的盛会到了家门口了,百年一遇啊。2008年以前,谁都不许走,好好活着,能为北京奥运做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就算什么都干不了了,咱们也要到奥运会现场去呐喊助威!” 去年底,荣老阖然长逝。活到94岁的他是体育界领导里最长寿的,只是他没有熬到这一天……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