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洲体育杂志联盟主席:30年后重访北京,惊呆!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11:59 体坛周报
我上一次来到北京是在30年前,之后的日子里我再也没有拜访过这个东方国度。一直到两周前,我收到了ESM(欧洲体育杂志联盟)的中国新成员<<体坛周报>>的邀请。 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国土时,我惊呆了。30年后的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我是作为一名记者到北京采访,那时只有北京饭店可供外国人住。饭店里也没有办法发稿,我只能借用邮局的打字机。 而现在,满街自行车的那种安静氛围已经不在,完全被一个典型的千万人口大都市给取代。整个城市喧闹无比,大街上行驶着各个国家的汽车。整个城市无处不见的是建设的场景,在北京,每周七天,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有新建完的地方,这令人着迷也很让人充满紧迫感。因为全世界都知道北京正在发展成一个影响世界经济的角色。不过我想说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但愿那悠久的中国传统能继续被保留下来。 幸运的是,在我们为期四天的北京之行中,我有机会给做了调查。我们是以ESM欧洲体育杂志联盟代表团的名义拜访的北京,体坛媒体集团是欧洲体育杂志联盟的新成员。ESM已经存在了十八个年头,这些年来一直扮演着将杂志联合起来进行共同合作的角色。体坛是ESM第一个在欧洲之外的合作成员。很快就会有更多来自南美和非洲的媒体公司加入。 我们的北京之行跟即将到来的奥运有着重要关系。虽然很多工程还没有完工,看起来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很遗憾我们由于安全原因未能进入奥运体育场馆参观。但我们对进展状况有着很好的印象。没人担心这些场馆不能够按时交工。 作为媒体人。我们参观的重点还包括奥运会媒体中心,这是两幢雄伟的建筑,届时来自全世界的媒体都能在报道奥运会,我想说,那是一个让人舒服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受到了奥组委的接见,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视,据介绍,在北京有2000多人在筹备奥运会。 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徐济成先生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为缓解奥运期间交通问题所要采取的措施。还谈到了欧洲对北京举办奥运会所存在的对于污染的顾虑。他表示,奥组委届时将尽所能处理空气中污染成分,并保持其可持续性。这些也都出于对马拉松及公路自行车等室外项目的考虑。 还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全世界的目光即将集中到北京。我期待能看到一场精彩绝伦而又充满浓郁中国特色的开幕式。全世界的人们都期待着中国运动员能在自己国家筹备多年的奥运盛会中勇攀高峰,北京也许已经做好了举办史上最棒的奥运会的准备。 对我来说,北京在这三十年里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我已经认不出这个城市了。但愿所有的建筑都能完工,北京也会成为一个集中国传统和世界潮流于一身的集合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