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鲁首批征战奥运人之马文广:08奥运竞争激烈 信心不变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01日13:05 济南时报
编者的话:虽然山东选手直到2000年才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但山东人对奥运会执着的追求和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世人瞩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山东体育人心怀奥运梦想,奋勇拼搏,在奥运会上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绩。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杜丽等金牌选手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山东籍的教练、官员、名人,也为中国的奥运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从今天开始,我们开设“山东奥运人物会客厅”专栏,让这些“奥运人物”讲述自己参加、参与奥运会的故事,畅谈自己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和广大读者一起“温故知新”,共同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 马文广的名字,在山东乃至中国体坛可说是妇孺皆知。这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着“亚洲第一大力士之称”的山东大汉,现在担任国家举摔柔管理中心主任、国际举联副主席,如今正磨刀霍霍,带领他的将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最后冲刺。前不久,记者特意赶到了北京国家训练局运动员天坛公寓,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专访了马文广。这间房子既是马文广的宿舍,还是他的“第二办公室”。 马文广是一个事业心非常强的人,干起工作很玩命,以运动队为家。他的房间里除了办公用品,还有锅碗瓢盆以及炉灶。自从2001年从山东省体育局调到国家体育总局以来,马文广坚持与运动员和教练同吃同住,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马文广喜欢喝功夫茶,茶几上放着一套茶具,他说自己最喜欢喝的是家乡的日照雪青。记者与马文广边喝着功夫茶,一边聊起了奥运会。 洛杉矶奥运会:经验不足 功败垂成 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夏季奥运会,马文广回忆道,他当时非常兴奋,“因为我们国家刚刚恢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育界上下提出了以训练和比赛为中心。洛杉矶奥运会又是我们第一次组团参加,那一年我28岁,与我一起参加奥运会的山东队员还有三个人,他们是体操队的邹利敏、女子铁饼队员焦云香和男篮的王海波。出征之前,我练得非常不错,完全有实力进入前三名,可是因为缺乏参加奥运会的经验,赛前训练量过大,把身体练伤了。到了比赛的时候,我没有发挥出平时的训练水平,在我参加的90公斤级比赛中,抓举和挺举两项加起来总成绩没能进入前六名。不过我们山东选手邹利敏作为主力队员,获得了男子体操团体亚军,那是我省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的第一枚奖牌。”回眸过去,马文广感慨万千。洛杉矶奥运会是马文广第一次,也是唯一次征战奥运会。后来马文广退役,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以后的五届奥运会,他作为官员均出现在奥运赛场,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他领导的运动队圆了他的奥运冠军梦想。 悉尼和雅典:最自豪的两届奥运会 马文广担任山东省体委副主任多年,后来调到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管理中心(现为国家举摔柔管理中心)出任一把手。他说,30多年的体育生涯,让他最自豪的有两届奥运会,一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山东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二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所分管的项目成为中国代表团夺金大户,一共获得9枚金牌,几乎占据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我从1972年入选山东举重队,以后进入国家队,担任队长,从做运动员到从事体育管理工作,为体育事业拼搏了30多年。直到2000年,我们山东运动员才夺得奥运冠军,圆了我的多年梦想。那届奥运会,我省运动员邢傲伟获得男子体操团体冠军,林伟宁登上了女子举重63公斤级冠军领奖台。雅典奥运会,我分管的重竞技项目取得大面积丰收,一共有9枚金牌入账,包括山东的两名选手刘春红和唐功红两块金牌,她们两人金牌含金量很高,不但夺取金牌,还打破了世界纪录。”重温雅典辉煌,马文广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但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他却表示不容乐观。 北京奥运会:竞争激烈 信心不变 谈到即将在家门口举行的北京奥运会,马文广流露出了紧迫感,“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如今到了备战的关键时期,尤其冬训质量至关重要。我分管的举重、摔跤和柔道仍然是中国代表团的重点夺金项目。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就拿举重来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金牌大户,这大大增加了比赛的激烈性和我们夺金的难度。我可以预言:北京奥运会举重金牌的争夺将会异常残酷。我们的柔道选手,面临着新老交替。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有信心在自己的家门口潇洒走一回,为祖国赢得更多的荣誉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夺取金牌的信心绝不动摇。” 马文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体育之家”,他的妻子姚颖是国家游泳队教练,三弟马文辉现任中国女子举重总教练。“北京奥运会上,在中国代表团成员中我们全家就占了三个人。”说到这里,马文广显得很自豪。 (记者 王兴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