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奥运金牌得主也是泰坦尼克幸存者 最年轻冠军仅7岁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09:52 东方体育日报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张晓露 1924年7月21日巴黎奥运会上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奥运金牌得主,美国网球男子双打选手里查德-威廉姆斯,他的特殊处在于,他正是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的幸存者之一,而那些不幸丧生者中就有他的父亲查尔斯。 威廉姆斯1891年出生在瑞士日内瓦,在法国和瑞士受的教育,直到他的网球运动员的潜质使他进入美国的哈佛大学。威廉姆斯和他的父亲查尔斯在瑟堡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参加它的首次航行,前往美国。在甲板上,这个年轻人憧憬着在他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先打几场网球锦标赛……当泰坦尼克号在午夜时分撞到冰山上时,威廉姆斯和他的父亲离开了他们的头等舱——他们想弄清情况,为此他们每人还付了61镑7.7先令。当他们看到服务员没能打开后面的舱门时(当时门后面有一个惊慌的乘客被困在那儿),里查德用肩膀将门撞开,并闯了进去。这个服务员立刻威胁说要将其破坏公司财产之事汇报上司。他们头也不顾地向酒吧间走去,想找些提神的饮料,但发现那儿已关门了,他们问另一个服务员是否可以把门打开,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当泰坦尼克号开始登记并放下第一批救生船时,他们父子俩居然悠闲地走入健身房,坐在用于健身的自行车上与聚在那儿忐忑不安的人聊天。 当船终于沉没时,威廉姆斯和查尔斯才真正意识到他们很难摆脱危险,而且被分开了——这一点救了他,威廉姆斯的父亲和许多人被邮轮倒塌的烟囱压在水里不能自拔。威廉姆斯距离不远,而且仍穿着他一件厚厚的皮大衣,片刻后他挣扎出来,赶上附近一只小船,紧紧抓住它长达6个小时,直到另一只救生船来将幸存的人救了上去……后来他描述了当时所经历的严峻考验:“我当时并没有在水里太久,当我一冒出水面,我就将我的沉重的皮大衣脱掉了,连鞋也甩了。大约在20码之外,我看见有东西在浮动,发现那是一支破损的小船。我靠着它,过了一会儿,爬上了船,并站在船的中间。水一直没到我的腰部,我们大约有30人在船上。当洛尔的船接到我们时,我们还有11个人幸存,其他人都冻死了……” 他幸运地被拯救了,但那时他腰部以下在冰冷的水里泡得太久,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因此当他被救护船喀尔巴阡号第二天早晨最终挽救上岸时,给他体检的医生建议他切除双腿,威廉姆斯拒绝了。通过每天不懈的运动,他的双腿逐渐恢复了力量。后来威廉姆斯进入哈佛大学,当年年底他和玛丽·布朗一起在美国公开混合双打网球赛期间被授予“英雄恢复奖”。1913年,威廉姆斯被选入美国戴维斯杯队,从此他担任了美国队队长长达13年。 那届奥运会他也充满坎坷,比赛中他不慎扭伤了脚,伤势还比较严重,让他一度想退出后面的比赛,但他和他的搭档赫泽尔·惠特曼最终还是咬紧牙关,以6比2和6比3淘汰了下一轮对手,同胞文森特-里查德和马利恩-杰苏普,提前获得了金牌。后来,里查德-威廉姆斯——这个不寻常的奥运金牌幸存者,成了费城一位成功的银行家。他于1968年逝世,享年77岁。 最年轻冠军 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世界上最年轻的奥运冠军年仅7岁,而且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这是怎么回事? 1900年8月26日巴黎奥运会,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米娜娃俱乐部安东尼-白兰特和罗劳夫-克兰是双桨轻舟(有舵手)比赛金牌的有力争夺者,但在激烈的预赛中,他们出人意料地以8秒之差落后于法国选手马迪奈特和瓦莱夫屈居第二。他们很快发现端倪:原来法国队用小孩做舵手减轻了船的重量。荷兰队随即下决心,在决赛中放弃他们体重达132磅的舵手赫曼纳斯-伯劳克曼,由他们在当地找的一个儿童取而代之。最终他们的奇谋“得逞”,在决赛中以1英尺及0.2秒的领先优势战胜法国组合获得关键胜利。 但略微给他们造成一些麻烦的居然是,他们找到的孩子体重实在太轻了,以至于不能压住水中的舵,因此他们还不得不在舵上增加铅块以固重。 最终夺冠后人们长时间忙于给法国小舵手和荷兰冠军拍照。但那个孩子的名字居然没有做任何记录,人们试图打听他的名字,却茫茫人海不再可寻,但有一点还是得到公认的:这个无名英雄是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这一点在相同项目的比赛还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痕迹”——1952年法国人雷蒙德-塞利斯和盖斯顿·迈希尔获得冠军时,他们用了一个14岁的舵手——贝尔纳-马利瓦奥;而1960年德国奥运金牌得主贝尔纳-纳拜尔和汉斯-莱纳博格用的是一位叫克劳斯-泽塔的13岁的舵手。 而有迹可循的“年轻英雄”们还有1896年的奥运会,年仅10岁的希腊体操运动员、迪米特瑞斯-劳德拉斯,他获得了双杠比赛的季军。 最全能冠军 5000保镖“护驾”尼禄 古代奥运会始于公元前776年,每四年在希腊西南部的奥林匹亚山谷举行一次,一共持续了1100年,直到公元393年,头脑发昏的罗马皇帝提奥多西认为这一体育盛典是异教徒仪式,因此蛮横地禁止了它。毫无疑问,它是古代社会文化的奇迹之一。 在前十三届古代奥运会中,唯一的项目是“斯泰德跑”,但很快逐渐增加了中长距离赛跑等项目。除了传统的赛跑和赛战车外,后来还出现了标枪、铁饼、跳远和摔跤等……当时参与奥运会虽然未必都有重奖,但却是显示男人力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希腊军队的精英——百人队队长就曾身着全副盔甲参加赛跑——更多地是为展示而不是考虑成绩。 当时甚至还出现了接吻比赛,当然需要提醒的是,最初奥运会只接纳男性参赛,甚至因为裸体比赛而制定了妇女偷看比赛要被处以极刑的法律。但最终女性被体育世界接纳——这对参加接吻比赛的男人来说无疑是令他们心花怒放的福音。 在它的鼎盛时期,竞赛者不仅来自希腊,而且也容纳了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最初人们认为奥运会是非常神圣的,因此在运动会期间,人类之间所有的敌视行为都必须停止,否则是大不敬行为,必须受到严惩。例如,在奥运会停战期间,希腊人的骄傲——勇猛的斯巴达人进攻了一座敌人的城市,它随即被课以重罚,数目相当于当今的100万美元。 但和平并不一定意味着公正,在奥运会历史中,就有人获得了他参加的所有比赛项目的冠军——当然不尽是公平竞争。这位“最引人注目的运动员”是在公元66年参加奥运会的罗马皇帝尼禄,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5000个保镖陪同下积极参赛,不用说,他自然取得了他所参加的每个项目的胜利。 百米飞奔 从“斯泰德”起步 体育运动在古希腊人的宗教节日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相信充满竞争的体育运动能取悦死者的灵魂,所以展示人类最精湛的天赋以获得神的认可是再好不过的方法了。所以奥运会的开端就因其与“神”的关联而不可避免地具有着传奇色彩——奥林匹亚正是希腊的“众神之城”,这座屹立在长满油橄榄树的山岗下的美丽小城每隔四年迎接来自古希腊各地的最优秀的竞技者。 而位于阿尔蒂斯附近的呈长椭圆形可容纳40000至60000观众的运动场内,古奥运的观众们面对的仅仅是一条宽阔的沙跑道,起跑线是一块大理石,它同时也是运动员的起跑器。除了沙跑道之外,周围的建筑中就有祭祀宙斯或赫拉的神庙。 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竞技之父,他有一双大脚,脚的尺码的600倍,被称为“斯泰德”,一个“斯泰德”合192.27米——最初古奥运仅有一个竞技项目,那就是192.27米的“斯泰德跑”。 史书记载,公元前724年在第十四届古奥运会首次出现了中跑,跑距设为“两个斯泰德”(合384.10米),此后逐渐发展,出现了长跑,也还是以“斯泰德”作为计算单位——7个“斯泰德”以上即为长跑,而最远的距离是24个斯泰德。公元前708年,第十八届古代奥运会上出现了五个竞技比赛项目,包括赛跑、跳远、铁饼、标枪和摔跤,可以看到,其中田径项目依旧占据了八成。 奥运会获胜的荣誉是巨大的。因为奥林匹亚被认为是圣地,获胜者要当众感谢众神,人们给三次获胜者竖起雕像,而且免除其各种苛捐杂税,这是一项重视度非同小可的奖励,因为一般的一等奖励只不过是一根芹菜。 直到1896年,希腊雅典奥林匹亚举行的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田径项目依旧是重中之重,包含100米、400米、800米、1500米、马拉松、110米栏、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和铁饼等,共计12个男子小项目。中国运动员曾经在男子跳高、女子竞走、女子铅球、女子中长跑等田径项目上相继冲击或摘取奥运会的金牌,最终实现“零的突破”,而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以刘翔为首的中国优秀田径运动员将书写下新的“斯泰德”传奇。 埃塞俄比亚夺冠意大利国歌庆祝 就像后来在世界杯上默默无闻的非洲球员给世人带来的惊讶一样,1960年,一位几乎被忽略不计的东非运动员创造了奇迹,以至于主办方准备不足,竟然出现了“替代国歌”的尴尬事件。他是当时埃塞俄比亚皇家侍卫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名叫阿贝贝·比吉拉。 神奇在于当出身穷苦的农民家庭的比吉拉来到罗马之前,才刚刚跟着瑞典的安尼·尼斯卡宁教练训练不久,一共就参加了两次马拉松赛,所以根本无法和那些西非名将们相比。 但是,在参加这届奥运会之前,他在亚的斯亚贝巴的高地上悄然超越了当时奥运会的最好成绩整整2分钟。按照习惯比吉拉喜欢赤脚跑步,这个特性并不是瑞典教练可以改变的。与之相反,尼斯卡宁只是简单比较了一下比吉拉穿鞋与不穿时所用的时间,结果发现比吉拉赤脚跑时确实快得多,遂顺其自然。 这届奥运会主办地是意大利的罗马,因为白天的高温在自行车比赛中诱发了事故,马拉松比赛转而在夜间举行,由穿戴帅气的意大利士兵举着火把为运动员们照明。而光脚的比吉拉踏足鹅卵石路面的景象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当然,他们更多的关注还是在于领先的摩洛哥选手雷·阿夫德斯勒姆。在比赛还剩下500米时,这位光脚大仙突然发力,超越对手冲向终点。最终夺得冠军并创造了超过原奥运会纪录整整8分钟的好成绩。 赛后,一脸惊愕的乐队表示根本没准备埃塞俄比亚国歌的演奏,最终只能以演奏东道主意大利的国歌掩饰过去。 在1964年的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刚做了阑尾切除手术的比吉拉穿上跑鞋第二次夺得金牌。但是他在1973年死于脑溢血,终年仅41岁。 圣火接力 火炬手中途溜了 奥运的盛况现在每每带给人快乐、激情,但在当年也带给人过烦恼,因此还引发了一些恶作剧。1956年12月6日发生在墨尔本奥运火炬接力活动中的幽默一幕,就是其中的“经典”。 举办奥运会引发当地土著居民空前的热情,但是在参与奥运活动方面主办方考虑得不尽如人意,由此惹恼了几位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他们决定拿几乎贯穿澳大利亚全境的火炬接力活动开刀,参与者是一位学兽医的大学生拉金以及当地圣徒约翰学院的学生葛兰顿和他的另一位同学。 他们的想法荒诞又严谨。他们居然用短把扫帚和一个旧酱罐模拟出火炬的模样,而且为了视觉效果逼真,他们还特地刷上了银色的漆,火在哪儿?更绝妙,学生们拿来两条男用内裤浸满煤油装入罐里,点火烧着——自制的“奥运火炬”就这么诞生啦! 说严谨,他们的考虑还真周到!像真正的火炬手那样,拉金、葛兰顿们穿上整齐划一的白色外套,一路奔过约克街跑向城市教堂去。那里有全神贯注等待火炬手到来的市长巴特·希尔斯。然而跑到约克街时,他们中的“火炬手”竟然抽空溜了,还把他们的“火炬”直接扔到角落里,“圣火”也熄灭了。急中生智的拉金捡回火炬重新点燃,面对身前身后欢呼的人群从容不迫地继续跑起来,穿过若干街道之后,拉金惊讶地发现他的身边出现了6位摩托车的圣火护手,连官员们和官方摄影师都为他疯狂,最后,他安然抵达城市教堂并亲手将“火炬”递给市长,市长走形式般地接过“圣火”,很快开始了他的主题工作——滔滔不绝地演讲…… 等真正的火炬手出现在城市教堂时,惊讶地发现因为观众散去而异常冷清,现场只留下几个处理典礼善后的工作人员,其中就包括那位表情迷惑的市长。 这时拉金在干什么呢?50年后他笑着揭密:“一切太顺利了,怎么会这样!”他趁着市长演说正酣,“走下台阶,坐电车去了新城老阿斯塔利亚咖啡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