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青岛日报:特色创新支撑起青岛文化“软实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10:45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魏

  2007年,莱西市姜山镇13个村的村民不出村就感受到文化带来的浓浓暖意。在新建和改扩建的13处村文化大院里,村民们同城里的绝大多数社区居民一样,翻阅报刊图书、开展文体活动,参加名目繁多的培训小组;还能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上网、看电影。在这一年的年末,青岛通过各级财政按比例出资,已建成类似的标准化村级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4160处,平均面积均达到127平方米,并配置了由财政统一买单的基础设备。而到2008年末,青岛将在全国率先实现村村有文化大院的战略目标。

  设施先行,并坚持向基层农村倾斜的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只是青岛创新地方文化建设模式的一个缩影。走与本土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之路,从2007年到2008年,青岛正是以特色创新作为支点,实现了本土文化建设品质上的年度新跨越。

  2007年,文化建设高歌猛进

  “一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通过突出的作品和人才来体现。”青岛的一位文化学者曾经这样告诉记者。在2007年,青岛以其文艺创作演出领域的丰硕成果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在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青岛共有长篇小说《藏獒》、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和数字电影《金牌工人》等三部作品获奖,获奖数量名列同类城市之首;而《二小放牛郎》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又摘取文华剧目奖,主创人员代路等获文华单项奖。话剧院的另一出话剧《天堂向左,深渊往右》在纪念话剧百年的全国展演中获得二等奖,该院的王克、黄港双双赢取话剧“金狮”;剧本《好好过日子》捧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 美术作品《血战台儿庄》进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复选;京剧《方志敏》名列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演员张秀晶首获第三届中国戏剧“红梅奖”;市歌舞剧院“欢歌笑语——献给建设者的歌”荣获2007年中国十大演出盛事之“最佳城镇农村基层演出”奖,还有2007年末全新打造的大型歌舞晚会《蔚蓝青岛》,则是我市首部反映青岛本土文化特色和城市风情的综合性舞台文艺作品。

  群众文艺创作也在2007年战绩不俗。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评选中,青岛独得5项大奖,其中舞蹈《喜洋洋》、戏剧小品《感恩的心》和音乐《可可西里》的获奖,填补了我市舞台类“群星奖”的空白。2007年,青岛共取得省级以上文艺奖项475项,获奖数量创城市历史新高。

  2007年最值得称道的还是立足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村文化活动室的改扩建任务在这一年覆盖到青岛75%的行政村,同时,最后1200个村的文化大院改扩建计划已经列入青岛2008年新农村建设为民要办的实事之一,青岛已在镇镇有文化站的基础上向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迈进。而投资3200多万元的即墨市文化中心和投资6000万元的胶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也在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为青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再添亮点。

  音乐与影视两大与城市文化最为紧密的关键词也在2007年显得十分活跃:青岛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小提琴考级暨优秀选手展演比赛,从而使之与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全国小提琴演奏比赛形成了国际、国内和业余三大小提琴赛事在青岛循环举办的格局;青岛交响乐团首聘亚洲三大世界级指挥大师朱晖担纲艺术总监,并首度跨出国门,实现了成立两年来从地理意义到演奏品质上的双重跨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协会“金凤凰奖”和首届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在青岛的落户,表露青岛争做国产电影集散地的“雄心”。

  还是在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分支被列入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1388特色文化街开街,再造青岛文化产业集聚特色街区;胶南,以画院为主导的美术特色产业集群初露端倪……纷至沓来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新事件看似毫不相干,却在同一年汇集,展露出一座城市跃跃欲试的文化爆发力。

  .“双驾马车”策动文化强市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十五”期间,青岛市先后投入26亿多元,规划建设和改扩建了青岛大剧院、市人民会堂、青岛音乐厅、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等一批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其中,在建的青岛大剧院总建筑面积约8.7万平方米,包括能容纳1600人的大剧场和1200人的音乐厅。而从2005年至2007年,市各级财政累计投资3.4亿元,先后改扩建了167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84处镇综合文化站和2400处村文化大院(活动室),提前四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县县有两馆、镇镇有文化站”的目标。政府的财政投入明显由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向基层社区和农村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倾斜。而这只是全市文化工作重点实施的“三个倾斜”政策的一个方面。

  “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向特色领域倾斜。”以此为指导性思路,在过去的三年间,青岛着力完善市、区(市)、街道(镇)和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青岛模式——公益文化设施、有线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政务网的“五连线”,这一特色创新模式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验交流会上成为向全国推介的范本。目前,青岛加快推进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又新建了除各级图书馆外的标准化的13处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和1200处扩展型村级基层服务点,全市各级支中心和服务点数量已达2707个,位居全国前列,大量健康有益的文化资源得以走进农村和社区。而每年组织开展的“青岛图书文化节暨全民读书月活动”,直接参与人数已达100余万人,其中“捐赠图书下乡”活动,更加强了基层“社区书屋”、“新市民书屋”以及农民书屋的建设,初步形成了面向城乡的立体化、多层次的图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在特色中寻求发展的渐进过程,从大项目的引入到文化产业集聚区(街)的日渐壮大,青岛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育载体。2005年到2007年,青岛市共引进文化产业项目320多项,其中签约过亿的文化产业项目达到21个,并重点推进了市南软件园和崂山动漫产业园等15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由项目带动的产业集聚效应很快也显现出来。在胶南,美术产业已由最初的达尼画家村一个项目发展成为以画院为主导的美术产业集群。作为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的突破口和富民强市的新的增长点,胶南已初步形成了以达尼画家村、高峪画苑、龙马画院、琴韵画院、大雁民俗画院等为龙头,以油画、年画、国画、剪纸等为主导产品,集创作、生产、制作、交易、培训、旅游等为一体,具有胶南地方特色的新兴美术产业基地,并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到2007年,青岛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5个,除胶南的美术产业集聚区外,还囊括了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市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特色文化街为特点的市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滨海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崂山旅游度假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以乐器及工艺美术品为特色的城阳文化产业集聚区。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齐头并进犹如双驾马车,驱动“文化强市”战略的深入发展,为城市积聚起得以跨越更高更远更强的文化爆发力。

  文化活动融入城市品牌体系

  与城市所拥有的众多享誉海内外的企业名牌相得益彰,青岛文化品牌的打造亦可谓由来已久。

  青岛传统的文化品牌来自蓬勃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市每年组织各级各类文化活动近3万项,“青岛文化大拜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奥运之声”周末音乐会、“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艺术节、“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等,这些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活动经过10余年的历练,如今已经成长为深受市民喜爱的青岛文化活动品牌。目前,青岛已有五四广场等7处文化广场获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有“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等6项活动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文化活动称号。

  2005年,在打造与推介“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同时,“音乐之岛”与“影视之城”首次从文化的范畴完成了对城市极具开创性的命名。城市首次将文化的内容移植于城市品牌体系的构建与打磨之中。而在此之前,我们对于城市品牌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工业生产领域。

  2007年,青岛成功举办全国小提琴考级优秀选手大赛,与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全国小提琴演奏比赛形成了三大国内小提琴赛事同城落户的青岛音乐新格局,“音乐之岛”的品牌内涵和载体进一步完善,以小提琴为标志的城市音乐文化特色愈加鲜明。青岛终于走出了“仅仅只是未来音乐家的摇篮”的只打音乐基础教育牌的“怪圈”,而青岛交响乐团走出国门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新长征”更进一步擦亮了“音乐之岛”的金字招牌。“影视之城”的打造也伴随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的建设、北京影视传媒学院、“金凤凰”电影颁奖礼和首届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的先后落户而显现新的曙光;在此之前,青岛还只是偏在一隅的著名的天然影视摄影棚和国内诸多知名演员的诞生地。民营影企不断向产业上游跃动,首部本土儿童电影《海洋朋友》入围华表奖,所显现的是青岛日益完善与壮大的影视拍摄、制作、人才培养和交易的产业链。而随着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世正、海韵、星动等一批本土文化产业品牌则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后劲力量已开始了萌动壮大的过程;而城市重点培育的青岛音乐节、图书文化节、动漫艺术节等一批节会品牌也将逐步成为城市新兴的文化名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