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2年前奥运菜单在沈现身 刘长春队友称没中餐吃不饱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10:03 辽沈晚报
72年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都吃什么?昨日一份记载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的菜单在沈阳出现。从6天的菜单上看,菜谱稍显单调,鲜有水产,且没有中餐。 当年是中国人第二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中国派出69名运动员参加了100米、游泳和自行车等9个项目比赛,也是中国首次全面参与奥运会。昨日,当年的参赛者、现在唯一健在的大连籍运动员96岁的郭洁老人说,那份奥运菜单,中国运动员一直抱怨吃不习惯。 菜单鲜有水产品 昨日,沈阳民间收藏家詹洪阁拿出一份1936年7月22日出版的《大公报》,在这份由上海出版的报纸第8版左下角印有“奥林匹克菜单”。 菜单前有一小段介绍文字,下面是6天的菜单:每天分早、午、晚三餐。由5种主副食构成。 星期一早点:橘子半个、麦粥(热或冷)、熏猪肉和鸡蛋、烤面包片或松饼、咖啡或可可或牛奶;午餐:烤牛肉、烤土豆、胡萝卜和豌豆、菠萝生菜(加橄榄油)、煮鲜梨;晚餐:汤、烤牛肉(加苹果汁)、焖土豆、乳汁花椰菜、果冻加香兰汁。 星期四的午餐是:羊肉片,烤土豆片,鲜豆,卷心菜,烤苹果;星期六的午餐:法国羊肉片两块(三块一磅)、烤小土豆、面包两片、牛油一小块、茶。 菜单中的食品还包括西印度柚、菠菜鸡蛋、煮芹菜、米制布丁等。奇怪的是,菜单中鲜有水产品的影子,仅仅在星期五的午餐中出现过一次“烤鱼”。 詹洪阁推测,可能是当时的运动员不喜欢吃,怕水产品导致疾病,影响成绩。 当年参赛者回忆:没有中餐 当时的奥运菜吃得怎样?昨日,记者拨通了西安体育学院96岁的退休教授郭洁的电话。他正是当年参赛的运动员。 当时的奥运菜吃得怎样?昨日,记者拨通了西安体育学院96岁的退休教授郭洁的电话。他正是当年参赛的运动员。 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30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69人。但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竿跳高选手符宝卢跳过3.80米进入复赛外,其他人初赛即遭淘汰。 郭洁是大连人,现家住西安市朱雀路一个普通家属院中。当年他和刘长春同在东北大学,并一起去的柏林。他参加的是铁饼比赛。在天津举行的奥运会选拔赛上,他掷出41.07米成绩,是当时的全国纪录。 郭老回忆,中国体育代表团乘坐意大利游轮从上海出发,经过20多天的跋涉,于7月22日到达柏林。“男选手一律着浅蓝制服、白裤、草帽。上海当地数百名群众还在码头欢送。” 郭老说:“当时奥运场馆和奥运村修得十分雄伟,运动会场面也很大,可当时根本没有准备中餐。” 郭老说,他和队友当时都住在每天需要花费两美元的奥运村。但是多数中国运动员没有吃过西餐,不合胃口。“当时的菜单中也有米饭,是一种咖喱饭,还有意大利通心粉,我吃还行,至于牛排和沙拉,队友都不太习惯,吃不饱肚子。”郭老说,当时的奥运菜单还是稍显单调。谈到今年的北京奥运会,郭老兴奋地说,真想看看我们的奥运菜单。 记者查询资料得知,北京奥运会西餐占70%,中餐及其他类占30%。初步估算,开幕后奥运村大约要消耗7.5万升牛奶、330吨水果、131吨肉类、82吨海产品、21吨奶酪以及300万份饮料。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