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通女孩走在奥运前面 她的职业令所有年轻人向往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11:44 足球-劲体育
北京冬天的风十分凛冽。陈晔裹了裹外衣,快步走进奥组委国际联络部的办公室。这时还不到上午9点,办公室电脑“滴”地启动,陈晔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陈晔在奥组委的职位是国际联络部NOC处亚洲区域联络人。虽然奥组委每天都有班车安排,但为了节省时间,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陈晔特意在奥运大厦附近租了房,将家安置到了离她工作最近的地方。 奥组委的国际联络部是负责与国际奥委会、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及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联络和协调工作,并提供相关服务的职能部门。国际联络部在整个北京奥组委的日常工作运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顾名思义,陈晔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和亚洲各个国家的NOC的官员进行联络和交流,负责将北京奥运会的各种最新信息、政策、服务内容传达给各国的奥委会官员们,并且要及时地回收他们的反馈意见和要求,一并整理再汇报给北京奥组委。除了要和各国奥委会官员联系,国际联络部还需要和北京奥组委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紧密联系合作。所以说陈晔的工作性质相当于起到一个北京奥组委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间信息交流的桥梁作用。 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 能够成为北京奥组委的一分子,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工作。“那一刻,我觉得我真是太幸运了。”谈起最初进入奥组委,陈晔掩饰不住兴奋。2005年,陈晔还是一个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书的一个研究生,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加上她也是校园活动的积极分子,特别为她的导师所喜爱。在那年的寒假里,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晔的导师将她推荐到一个国家事业单位做实习,而她当时并不知道她被推荐去实习的地方是就是北京奥组委。直到她去报到的那一天才明白,她得到了一个将会被许多人羡慕的机会。“刚进北京奥组会的时候,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我和大多数新人一样从事的是很普通的文案工作,领导分配什么任务就执行什么任务,打字、翻译、信息查询、录入等等。”稍显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并没有让陈晔觉得厌烦,相对地她也在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开始了解奥运,全方位的,包括它的历史,发展,变革,创新等等。在05年的那个寒假里,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了一个按照国家来划分的悉尼和雅典赛时的奥运成绩的数据库。就是每输入一个国家名就可以调出那个国家在那两届奥运会上所获得的成绩,并能分析其优势项目和特点。据陈晔自己说那一个寒假的时间过得很快,她每天的工作比较具体,就是对着电脑输入和分析信息,由于太过于投入,“这项工作结束之后,我有段时间都不想再去看电脑屏幕。” 繁琐小事中的重大责任 在那个特殊的寒假实习结束后,回到校园生活的陈晔开始关注奥运新闻,关注北京奥运的筹划进程。05年的暑假,幸运的陈晔再次回到了她熟悉的奥组委办公室,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实习。从那时开始,她就被分到了国际联络部的NOC处,当时NOC处的规模并不大,包括处长才4个人。 “因为雅典奥运会刚结束,各国家的奥委会的工作重心也才刚转到北京奥运会,所以那时候的事务和现在比相对轻松点,基本上就是接待一些欧美国家的NOC和国际奥委会的官员运动员和政要的来访,向他们介绍一些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情况,组织带领他们参观场馆的建设进展,并需要做一些相应的陈述报告。”那段时期的工作对陈晔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学习机会,在每日的工作当中她都在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大量的奥运术语,奥运筹备的如何开展,奥运的运作方式等等,而她的英文水平,交流方式,应变能力都在那段时期的历练中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北京奥组委筹备工作的展开和深入,陈晔在国际联络部里的工作也渐渐变得具体和细化。06年3月份,她的主要任务转向了负责联系全亚洲区域内所有44个国家及地区的奥委会官员的联络工作。对于这个新的挑战陈晔是做了足够的功课来面对,但这新工作刚接手还是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对着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的联系名单,按英文名称来排序,前几个国家分别是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文莱,和韩国日本这些组织比较完善的国家比起来,联系上一些小规模国家的奥委会就费了许多工夫,比如说电话没人接,邮件不回或者邮件地址错误,或者是语言交流不畅通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陈晔也只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和这些国家取得联系,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交流网。那段时期在国际联络部由于只有她独自来负责亚洲的NOC官员的联系,工作压力相对原来增大,但是她也开始学习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工作中成长是那段时期最好的写照,除了能独自处理的事务,一些比较敏感的事宜也能及时请示领导的意见。一年的实习期锻炼了她的处事能力,交流能力,最大的收获就是给她自己增强了信心。因为在和陈晔保持工作联系的亚洲各国的NOC官员里,也不乏一些政府里高官政要在NOC兼任职务,和这些人打交道并不容易,但各类事宜她却总能处理得当,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照陈晔自己形容,她有时候和这些官员打交道会感到压力,毕竟她肩负着向这些国家的NOC官员宣传北京奥运政策的任务,她所代表的是组委会方面,而和她交流的却有一些从事奥林匹克事业许多年的长辈。每每在这一来一回的电话、邮件、传真中,陈晔都时时提醒着自己责任重大,细心的处理着每项事务。 在多哈进行的实战演习 实习期的结束,陈晔参加了奥组委组织的公开招聘,并以优异的表现被北京奥组委正式聘用。正式成为奥组委的职员后,陈晔还是继续她亚洲区联络员的工作。2006年底在中东国家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亚运会,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NOC官员们都会汇聚多哈,而被派遣到多哈和这些官员们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沟通,信息互换也成为陈晔的一个重要任务。 2006年11月上旬,陈晔和奥组委的另一个同事一起来到了多哈。那时正是多哈亚运会举行前最繁忙的时候,各国家和地区的NOC官员们和运动员们都陆续来到了多哈开始积极地准备工作。每每有代表团报到的时候,陈晔总是要积极主动去和这些代表团的NOC官员们联系。亚运会之前,大家都只是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却都对相互的联系人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而现在面对面地交流使得陈晔觉得距离拉近了,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NOC的官员们沟通的效果也更好了。每次和新的NOC官员们见面时,她总是会做自我介绍,并适时地做一些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工作。慢慢地,越来越多的NOC官员们都熟知了陈晔这个人,也会主动地打招呼,也有的还特意找她询问一些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政策事宜。 除了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NOC官员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陈晔还亲身经历了亚运会前代表团的报到程序以及了解到了许多大型运动会前所要准备的NOC的服务流程事宜。比如参加了一些代表团的代表团注册会议,参与了和各国代表团一起的开幕式进场等等。这些难忘的经历对陈晔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并对将来更好的进行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多哈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陈晔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度过,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她自己认为最大的财富是和那些各国的NOC官员们建立的良好的关系,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而且收获了很多的友情。回到北京之后,陈晔的工作汇报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赞许。 做合格的奥组委喉舌 自从亚运会后,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NOC也将重心转移到了北京奥运会。陈晔的工作也是更加繁忙,和各国奥委会官员们的联系也是更加频繁了。07年的4月份,陈晔被派遣参加在科威特举行的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进行了发言,站在讲台上发言的她,更多展现出来从内而外的自信。从两年前的刚踏出校园的青涩的她到如今的从容,在奥组委里的历练使她以一个极大的加速度在迅速成长。 之后由于更多工作的展开,许多生力军也补充到奥组委这个大家庭中,国际联络部NOC处的规模也由最初的四五人到如今的二十多人。亚洲区域也由当时陈晔一人发展成为一个由5人组成的团队。相应地,她所负责的国家和地区的NOC的数量也由44个变成了现今的11个。虽然需要负责的国家相对减少了,但是工作的内容却变得更加的具体和细微,比如说如今对某项事宜的具体确定,很可能一天都要发上来回十几封的邮件来交流商议,并且有时还需要涉及到奥组委的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商讨决定。如今陈晔的工作更忙了,虽然在亚洲区的5个同伴里她年龄算小的,但其相当丰富的工作经历让她有时也会帮助其他同伴处理些NOC联络的工作。因为国际联络部相当于奥组委的喉舌,将各种最新的信息、规则以及制度向各国的NOC传达,而各个国家的NOC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要求进行信息反馈,并且谋求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这种博弈的过程也需要靠国际联络部NOC处的工作来实现。所以说陈晔和她同伴们是站在北京奥运筹备最前沿的人们,这种说法是不为过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