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次申奥功臣以前不喜欢体育 是奥运改变了他的一生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11:47 足球-劲体育
从一个原本对体育并不感兴趣的学习尖子,到成为亲历中国两次申奥的幕后策划人,孙大光坎坷中伴随着光辉。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孙大光出版了他的《中国申奥亲历记》。孙大光希望用这本书,去继续挖掘奥运的宝贵经验和深厚内涵。 《劲体育》: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作为中国申奥的功臣,您是否有更加热切的心情? 孙大光:在当初申办时,国际奥委会派出的独立调查小组发现中国民众对于举办奥运会有着极大的热忱。至于我自己,本来对体育极不“感冒”,但经过多年来的机缘巧合以及申奥的经历,已经对奥运产生了浓重的情结。但我想在这个时候提醒的是,奥运会就是奥运会,既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举个例子来说,有很多人对我说,我们应该趁着奥运会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但是,我们很清楚,奥运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它只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比如,地铁,如果没有奥运会这个契机,工程可能再延后个三五年,但也不会不造,而奥运会在此只是加快了交通建设的发展步伐而已。 您是如何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的,当时担任申奥的工作是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之下? 我的求学道路相当坎坷,在学校读书时,我是个学习尖子,但对体育就不怎么感兴趣了。之所以能够参与申奥,我想与1990年亚运会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参与了亚运会的组织工作,担任指挥和策划。1991年3月,申奥委员会成立的时候,我因为具备了组织策划大型运动会的实践经验,被吸收了进去。就这样慢慢融入了申奥的过程中,和奥运结下了缘分。 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失败,您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国内来看,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外交是讲实力的,国际上的任何竞争都是要讲实力的。另外,那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许多委员来中国之前还以为中国男人都梳大辫子呢。而且美国的极少数反对我们的势力,在1993年投票前半年多的时间里,动员媒体和各方面力量,不择手段,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阻止中国申奥。 至于某个委员临时改变主意等传说都是没有依据的,都是猜测,无法证实,也没有必要去证实。因为投票是秘密的、无记名的。不过现在看来,虽然我们没有获得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但我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这个时间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应该说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都是最佳的。 作为两次申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也经历过成功后的兴奋和快乐。回顾过去,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我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1989年,我随一个代表团去德国访问。一天,我们在一片绿色大草坪边散步,草坪上有几家人在晒太阳。这时,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大约七八岁的男孩儿朝我们跑过来,脸上带着友好而天真的笑容。但跑到近处我才听清楚他嘴里喊着:“Japanese?Japanese?”(您是日本人吗?)。我高兴地冲小男孩说:“你好!小男孩儿,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当小男孩儿听清我的话后,脸上的表情突然骤变,笑容消失,两只大眼睛显出惊讶、失望和明显不友好的神态,并突然转身向她父母那边跑回去,嘴里不停地喊着:“Chi鄄nese!Chinese!”(中国人!) 小男孩儿的喊声和那眼睛里的失望表情,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这种痛一直伴随着我,直到莫斯科的7月13号那个红色的夜晚。从那个夜晚开始,所有的人,不管是黄皮肤、黑皮肤还是白皮肤的,见到中国人都会带着善意的、羡慕的眼光,或伸出大拇指说:“中国,OK!” 申奥中还有一件事我感受很深,就是在书中写到的,国际奥委会独立委托调查公司在中国进行的调查结果,群众支持北京申奥的支持率不但很高,而且还高于我们自己的调查结果。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申奥成功,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改变主要集中在我的工作方式和对事物的认识上。申办奥运会的竞争是顶级竞争,在这样大规模的竞争中,面对的其他城市,比如巴黎、伦敦,其实力都是不俗的。所以,在整个申奥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各种全新的观念和知识,包括学习对手的优点,以新的姿态应对来势汹汹的挑战。自然,在申奥过程中,陈旧的观念和拖沓的作风逐渐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讲求效率的作风。申奥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克服自己的弊病,几年时间内,各自提高都很快。 您的新书上市就热销,当时出版《中国申奥亲历记》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之所以把这段经历著书立说,最大的内驱动力就是对于奥运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申奥成功以后,我的很多同事、朋友、上司都跟我说,我的两次申奥经历是一份珍贵的宝藏,埋没太可惜了。很多人“怂恿”我来挖宝。像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首席专家任海甚至跟我说,“你一定要写,必须写,我把我的助理配给你写书。”后来也有几个出版社跟我联系,最后我决定开始动笔。我很享受写作的这个过程,因为我自己这段经历用白纸黑字描述出来,其实也是等于把以前的经验教训再复习一遍。 中国申奥的过程就像一座宝藏,需要挖掘。它的宝贵经验和深厚内涵,需要有更多的人精心总结、提炼、升华。我作为参加申奥的一分子,只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谈一点人生体会。并把这些体会奉献给即将投入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广大参与者,奉献给所有关心北京奥运会的人们。 您在书中透露,在《小申奥报告》中,北京奥申委在交通问题方面的得分有点低。现在北京的很多上班族都为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堵塞问题所苦恼。怎样保证奥运会期间的交通顺畅? 首先说明,我不是交通方面专家,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明。我个人认为,交通问题是世界上大城市都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这里有两个认识问题:一个是不能指望举办一个奥运会就能把城市的交通问题彻底解决了;另一个是奥运会只开两周的时间,每个举办城市都会在奥运会期间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保证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我想,北京的交管部门也一定会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专家们一致认为,城市交通一定要发展空中、地面、地下的立体交通。北京的地铁发展很快,这其中就有奥运会的因素,但还不够。同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城市的总体规划上统一协调。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