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出租车行业见证北京发展 跨进车里看北京看奥运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11:26  足球-劲体育

  城市出租车就如同酒店、机场、车站等,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规模和生活水平。北京是如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到如今承办奥运受到全世界目光的关注,或许可以从北京出租车的变迁得到些启示。

  资料记载,早在上个世纪初,北京就有了外国人开设的出租车行。解放后,我国的出租车行业才慢慢兴起,但为政策限制,并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据北京的老的哥说,真正让出租车火起来的是因为北京举办1990年的亚运会。为了增加城市运输动力来应对大量的游客,原来卡的很死的政策得到了放宽,大量的出租车涌现街头,从1991年底1万多辆猛增为1994年的5万多辆。其中的代表就是被北京市民戏称为“黄虫”的黄色小面包。

  当时因私家车不多,好一点的出租车像皇冠又太贵,2元每公里,而且基本只在机场和酒店扒活,街上很少见到。所以价格便宜、运力强的面的就成为了市民的首选。小面包的好处是容积大,不仅可以装六七人,就连自行车、冰箱等大件物品放进去也没问题。在当时的北京,“满城尽是黄面包”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出租车的档次也需要提升,最先成为小面包车的代替者是红色夏利车。车费也从小面包时代的10公里10元变成了随后的每公里1.2元。而从1994年后,北京市也开始逐步有计划地淘汰黄色面的,一直到1999年的最后一辆面的退出北京出租车的历史舞台,从而,也完成了北京出租车第一次大规模的更新换代。

  可是替代品夏利也有自身缺陷。冬天还好说,一到夏天,在没有空调的夏利车里就如同洗桑拿一般,也弄得乘客怨声载道。之后北京的出租车又添加了富康、捷达等车型,用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每公里费用调到了1.6元。于是在炎热的夏天里,大家都愿意乘坐带空调的富康车,而到了冬天,便宜的红夏利又成了首选。

  在南方一些大城市早已使用桑塔纳作为出租车时,北京为了提升首都形象,开始了又一轮的出租车更新,一批新型的索纳塔也于2004年后开始投放使用。

  而作为二代出租车代表的夏利也于2006年退出了北京出租车市场。一辆由全国劳模于凯师傅驾驶过的夏利出租车,也作为北京城市交通变迁的见证,被永久珍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

  如今在北京街头,跑的出租车基本上是北京现代的索纳塔和伊兰特,以及少量的桑塔纳和捷达,而且价格也调整成了统一的2元每公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政建设的不断升级,北京的出租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北京奥运即将到来的时候,有大概5000多辆的出租车内会安装移动电视,届时,乘客在出租车内就可以收看到奥运比赛,可以和奥运赛场上的观众一样,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