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访水滴一丝大剧院 晚报精英荟萃津门部署奥运战略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20日14:40 北京晚报
昨天,“中国晚报奥运城市行之天津奥足行”活动,组织全国晚报的各路记者来到了今年奥运会足球比赛场、有“水滴”之称的天津奥林匹克体育场。记者深深被“水滴”的现代感和艺术感吸引和震撼。 神似国家大剧院 乍看上去,“水滴”的外形和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颇有几分相似。但“水滴”是一座体育场,场地上空没有封顶。在建筑布局方面,主建筑的周围也有一条水系环绕四周,不仅与天津滨海城市相称,也与“水滴”的名称相配。据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足球比赛天津赛区办公室新闻宣传和文化活动部副部长孟宪东介绍,这条环绕在“水滴”周围的水系,并非后天引水而来,而是原先就在此处,只是被设计师巧妙地加以利用了。“场馆由日本的设计师设计。”他说,“在原来破土动工之前,这里就是一片湖泽,这个场馆是在湖泽中填土,并在其上建造的。” 整体气势恢弘 走近“水滴”,就会发现“水滴”与普通体育场的不同之处,它的四壁都被玻璃钢结构所覆盖包裹。正是这个结构,使水滴看起来非常圆润,犹如滴落的水滴一般。而在场馆外壁和玻璃钢结构之间起到支撑和连接作用的,是无数巨型钢架结构。参加本次中国晚报天津奥足行采访的记者笑着打趣说:“是不是把这些玻璃钢结构拿掉,就变成另一个鸟巢了?”进入水滴的内部,就会发现原来它的看台下面一共分为六层,每一层的功用各不相同,奥运会时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工作区,都处于一层的位置,以上楼层还有包厢、VIP区域等等的分工,奥运会时的整个场馆运行团队的办公也都在这几层楼中完成。记者在其中一间总控制室看到一个硕大的屏幕,据孟宪东副部长介绍,像这样的大屏幕,在场馆内还有三个,其中安保和公安系统的屏幕比这个更大,竞赛部门也有一块类似的大屏幕。“这些大屏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场馆内以及场馆周边街道的每个角落都了解清楚,及时掌握信息。”进入到体育场内部,如果说你正置身于欧洲某足球豪门的主场,你绝对会相信,从四壁向上延伸的钢架结构就如同一张钢网一样遮掩着四面看台的上部,钢架的弧度线条非常优美,给这座体育场增加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整个场地的座位共有57600个,巨大部分也采用海蓝色的设计,与“水滴”的主题刚好契合。 细处体现人文 尽管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在“水滴”内走了一遭,但是记者还是通过观察和听介绍,发现了这个体育场馆内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首先是在场馆内,记者看到在两个座椅看台区域之间,专门预留出了一块块残疾观众席,这些席位的地面上画着一个个轮椅车的位置,前面用栏杆拦好,便于残疾人士手扶。此外,孟宪东副部长还介绍,在体育场看台的后面,有足足三万多平方米的区域,可以让全部观众在比赛期间出来歇脚休息。 本报讯(记者李远飞)历经三天,中国晚报体育新闻协会2008年北京奥运部署会昨天在天津今晚报社圆满结束。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有关负责人及来自全国40多家晚报的体育新闻报道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国晚报奥运采访团阵容庞大,仅北京奥运会正式注册记者就有40余名,如此强大的报道阵容在全国各奥运联合报道团中名列前茅。本次会议就采访团的组织机构、报道内容进行了精心组织和策划。 中国晚报体育新闻协会拥有多年联合报道大赛的经验。适逢本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各家晚报代表对于此次组建北京奥运会中国晚报采访团更加重视。会上确立了本次采访团的组织机构,对于采访工作进行了细致分工和部署,力求将内容更丰富、视角更广泛的奥运会报道呈现给全国亿万读者。此前,中国晚报体育新闻协会已做了大量工作,在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工作上已经先声夺人,自去年开始,成功地组织了中国晚报奥运城市行系列报道,其中包括青岛奥帆行、秦皇岛奥足行以及这次的天津奥足行。在此基础上,在去年底合肥会议上,决定正式组建中国晚报奥运采访团。中国晚报体育新闻协会还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耗巨资租用了自己的工作间,这将成为展示中国晚报品牌及合作的重要平台。 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对北京奥运会中国晚报采访团的报道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采访团作为东道主媒体能够以宣传奥林匹克精神为己任,为报道各国和地区体育健儿同场竞技、友好交流的活动而努力,争取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自己的贡献。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在奥运会开幕前的一百多天中,要进一步精心准备,把工作做细,力争全面完成奥运会报道任务。本次会议由今晚报承办,得到了今晚传媒集团的大力支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