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李富荣称奥运打开运动员眼界 解释真正的东道主精神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14:55  解放日报

  从1984年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中国代表团一共参加了6届夏季奥运会。在这20年间,有一位上海人,亲历并见证了这段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的发展史。他,就是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现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李富荣。历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里,他是唯一一位连续七届奥运会(包括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都在任的团部官员。

  回忆起这些年中国竞技体育的奥运参赛历程,李富荣很感慨:这20年是中国体育通过奥运会走向世界的20年,更是借奥运会的平台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的20年。

  “半届”奥运会

  李富荣说,现在回忆起来,中国队自1984年来的奥运参赛史,其实也是中国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过程。“期间是碰到过挫折,经历了起伏的。1984年去洛杉矶参加奥运会,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奥运会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中国体育在世界上大概能排到什么位置,外界氛围也没给这么大压力,结果拿了15块金牌,大家都很高兴,觉得我们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拿了那么多金牌,很厉害。其实呢?如果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洛杉矶奥运会只能算是‘半届’奥运会,并不能显示出世界最高水平。当时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没有参加,如果他们也来了,我估计,那年我们也就拿8到10块金牌,最多了。”

  就是因为对世界水平不太了解,对自身水平的了解也不够,定位不准,随后出现了1988年的“兵败汉城”。“一是自己估计过高,二是对优秀运动员管理不严,恰恰是1984年奥运会上表现很好的队员,四年后失常了;另外,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包括外界,也都比1984年时要更加看重奥运会成绩,背上了包袱。”李富荣说,中国代表团在汉城仅收获5金,那次兵败,也算交了“学费”。自那以后,中国竞技体育开始了探寻规律,按规律发展的路。

  “末金”也是金

  “我是反对锦标主义、金牌主义的,反对外界现在那些炒作的‘首金’、重奖‘首金’的说法。只有‘首金’重要,‘末金’难道就不重要了?奥运会比赛有先有后,金牌有第一块、最后一块,再正常不过了。商家为了商业目的炒作‘首金’,这是商家的事,但运动员自己脑子要清楚。”

  近年来外界对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在李富荣看来,这个变化并不“好”。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呼吁为中国运动员、教练员“减压”。“不要过于强调‘东道主优势’,而应该多讲讲‘东道主劣势’。东道主最大不利是什么?压力、包袱。主场作战,怎么在领导、亲人、朋友看着你比赛的时候正常发挥水平。减压减负,不单是运动员、教练员的问题,其实是全社会的问题,特别是媒体,还有广大的体育爱好者。”

  从呆板到个性

  说奥运会打开了中国运动员的眼界,这并不夸张。李富荣说,随着这些年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进步,受到世界的认可,我们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上的形象、精神、状态也在不断升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运动员出去比赛都比较呆板,不敢讲,不敢动,胆子小。记者采访他们,也讲不出什么话来。当然这除了和人的素质、水平有关系,和环境、氛围也有关系。“我记得洛杉矶奥运会闭幕式上,女排的一位队员来找我,怯怯地问,一个台湾朋友送给她一枚戒指,要不要紧啊。我就跟她说,没关系啊,你就留下作个纪念好了”,李富荣回忆道,“后来随着中国队参加奥运会次数增多,运动员见识也广了,领奖、与外国运动员交流都表现得很自然,很大方。现在像姚明,不仅回答记者提问很得体,有时还来点小幽默。当然有的运动员也可能偶尔出点问题,但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是主流。”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