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届申奥亲历者:不敌悉尼意料中 民众支持震惊世界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13日10:3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王镜宇 赖臻)15年前的蒙特卡洛,他见证了中国少年演员在申奥失败时的放声痛哭;7年前的莫斯科,他在听到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举办权后热泪飞扬;转眼之间,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即将实现。而他,正在和奥组委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为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进行最后的冲刺。

  张清,从事体育外事工作三十余年,北京两次申奥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从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部长变成特聘专家、再到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场馆服务副主任,如今年已63岁的张老,每天依然驱车近百公里往返龙潭湖和顺义之间。7月初的一个下午,在他位于赛场的办公室里,张老和记者聊起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申奥故事。

  两票落选意料之中

  "1993年在蒙特卡洛,我的主要任务是和牟作云、许放、王正夫一起做宣传工作,主要就是和西方主流媒体和摩纳哥当地的一些媒体交流沟通,力争在申办期间扭转比较恶劣的外部舆论环境。"张清说,"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困难。"

  临去蒙特卡洛之前,爱人就问过张清感觉怎样。"当时我就说有点悬,如果赢的话也就是一两票,输的话也就是一两票。"最终,北京果真以两票之差输给悉尼,痛失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张清告诉记者,回过头来看,如果当初真的拿到举办权,筹备工作肯定不如现在做得好。

  早在1979年,张清便作为中国奥委会4人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并促成了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奥运模式"。张清说,体育外交的差事很累,“但是一想到是为咱们自己申办的奥运会,就来了劲儿。"

  而在之后的8年时间里,国际环境和中国的经济实力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有了第一次申办时"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之后,张清和战友们在第二次申办时成了"明白人"。

  失而复得水到渠成

  第二次申奥时,张清担任北京奥申委副秘书长兼外联部长,他戏称自己是"参谋长"。

  在申办工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既不犯规,又不犯傻"。"最终,北京奥申委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就在萨马兰奇宣布投票结果的那一瞬间,张清的脑海里一片空白。而当他如梦初醒时,才想起与战友们相拥而庆,不轻弹的男儿泪也没能忍住……

  "中国有一种大国风范,面对国际舆论,无论环境怎么变化,都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张清回忆两次申奥的经历时说。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稳定的环境、举国上下的支持、体育的蓬勃发展等因素,在张清看来,都是打动国际奥委会的重要因素。

  张清透露,北京奥申委曾做过两次民众支持率的调查,结果分别是94·6%和94·9%。此前巴黎、多伦多79%和78%的民众支持率已经令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感到高得惊人。他们觉得北京的数据不可思议,因此在2001年初,评估团抵京后又委托自己信任的公司重新调查,最终有效民众支持率高达96·4%。

  全力冲刺实现梦想

  时光飞逝。当梦想即将变成现实,当奥运会马上就要在家门口举行,曾经为这个梦想奋斗过、失落过、兴奋过的张清显得非常平静。

  "千万不要觉得奥运会能改变一切,我们的心情应该平和一点。"张清说,"不要把期望值吊得太高,这样即使碰到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也能平缓地处理。面对百年的奥运梦想,我们肯定充满激情,但是最重要的是把这份激情体现在严谨的工作中。"

  张清现在的身份是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场馆服务副主任。在他看来,奥运会的各项服务工作非常关键。"在目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我们的核心服务团队,包括安保、票务、医疗等团队,都要更加努力完善自己的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和友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友好的氛围和环境,不要让人感觉紧张和不舒服。"

  "8月8日的开幕式,您会去看吗?"

  "现在说不好。票肯定会很紧张,我宁愿把票让出来,毕竟以前看过很多届啦!"

  "不会感到遗憾吗?"

  "肯定会有一点。但是,与欣赏奥运会相比,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站好自己现在的这班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