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志愿者中的洋面孔 贾瑞德:我珍惜在这儿的时时刻刻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13:36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开栏的话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说,赛场上运动员劈波斩浪、御风而行的身影让我们感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激情,那么,活跃在赛场内外的志愿者,则让我们收获到一种散发着奥运热度的人文感怀。 在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1770名志愿者集中在奥帆中心和城市的各个角落,围绕竞赛服务、媒体运行、运动队服务、贵宾接待、信息咨询等职能为参赛运动员、官员和市民提供志愿服务。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烈日骄阳下,志愿者用会心的微笑,热情周到的服务,为人们送去了一抹夏日清凉。掌声,因此有理由为他们而经久不息地长鸣。 从今日起,本报记者走近志愿者,与不同岗位的志愿者一起工作,亲身体验他们的辛苦与快乐。 与去年相比,为今年帆船赛提供赛会服务的志愿者增加了新面孔:9名外籍志愿者的“加盟”让今年帆船赛志愿者的“国际味儿”更浓。 走进奥帆中心运动员中心三楼的媒体大厅工作室,十几名媒体运行部的志愿者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在这些忙碌的身影中,记者见到了一张特殊的面孔:白净的皮肤,金色的长发,炯炯有神的蓝眼睛,彬彬有礼的举止……这个年轻的小伙就是来自美国的外籍志愿者贾瑞德。 透过贾瑞德递给记者的中英文双语名片,记者知道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研究方向是汉语和新兴媒体。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星期了。这几天运动员开始注册报到,所以这几天我的工作不是特别忙,主要是做着翻译工作,将英文报道翻译成中文,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提供给中外记者做素材。”见到贾瑞德之前,记者还在担心与其交流会在语言上遇到障碍。在他向记者说出这样一番话之后,记者的疑虑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他的汉语表达已经非常得棒,一口普通话流利而标准。如果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话,记者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今年21岁的贾瑞德是一名汉语爱好者,“我的性格像亚洲人”他笑着对记者说。自小时候起,贾瑞德就对中国和汉语产生了近乎狂热的痴迷:他在美国的大街上到处寻找中国风味和特色的菜肴;他对中国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就读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加入了中国留学生学生会组织,成为这个学生会组织中唯一的“白人会员”。 通过与中国留学生的近距离接触,贾瑞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为了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贾瑞德曾四次来到中国学习进修汉语。在他与中国的“四面之缘”中,其中有三次是在青岛度过的。在他第三次进修即将结束时,作为一个研究项目,他来到奥帆委运动会服务部实习,做起了一名不拿薪水的英语志愿者翻译。 没想到,这段经历让贾瑞德萌生了当一名奥帆志愿者的强烈愿望,也让他对青岛和奥帆赛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怀。“离开青岛的那段日子,我一直很怀念在奥帆委实习的那段经历。这个年轻富有朝气的团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和青岛人民的热情友善,所以我一直期待着能再次加入到这个团队当中来”。因此,回国之后,上网浏览有关青岛和青岛奥帆赛的新闻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去年年底的一天,贾瑞德偶然在奥帆委官方网站上发现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将招聘外籍志愿者,这则消息让他兴奋不已。他马上登陆了英文版赛会志愿者报名系统,向组委会发出报名申请。第二天,为了保险起见,他又走起了“后门”,给曾经实习过的奥帆委运动会服务部打了一个越洋电话,请求其帮助通融。后来,经过面试、笔试、培训等各个环节的考验,贾瑞德终于如愿以偿,从147名外籍人士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组委会最终录用的9名外籍志愿者之一。 根据贾瑞德的特长,组委会分配给他的工作是做一名引语记者,主要负责在竞赛场馆的混合区采访运动员,收集运动员在赛后第一时间的感言,并在很短时间内以英文在互联网信息系统中发布,为参与采访的海内外记者提供及时丰富的新闻素材。“前期工作只是预热,等到比赛正式开始时,我的工作才算真正开始。到时,可能会忙得不可开交。不过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劳累和忙碌的挑战。” “这段时光虽然很短暂,但对我来说却有特殊的意义。我很喜欢帆船运动,我也很喜欢中国。成为今年帆船赛的一名志愿者同时满足了我的两个喜好,这必将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而幸福的记忆。如果有机会,2008年奥帆赛时我还要到青岛,还要做一名志愿者!”采访结束时,贾瑞德这样告诉记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