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繁忙的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奥运冠军的两次人生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11:0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赛场上,她是叱咤风云的乒坛女皇;上大学,她从26个字母开始学习;从奥运冠军到剑桥博士,再到奥运官员,才过而立之年的邓亚萍已经创造了很多奇迹。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能造就这些奇迹?央视《面对面》栏目近日专访邓亚萍,让我们能从中寻找到部分答案。

  对话

  繁忙的奥运村部副部长

  进入九月,身为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的邓亚萍更加忙碌,除了盯着奥运村各项工作的进展以外,还先后参与了奥运会代表团和残奥会代表团团长会的接待工作。以前那个叱咤乒坛的邓亚萍已经完全转变为另外一个角色。

  问(以下为主持人王志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个工作?还是工作选择你?

  邓亚萍(以下简称邓):我是听从组织安排,去了奥组委工作。

  问:你做这个工作有什么特色和优势呢?

  邓:自己打了两届奥运会,任国际奥运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委员有十年了,这几届奥运会都参与了奥运村的工作,我想可能会有一点小小经验吧。

  问:你觉得能处理好跟同事的关系吗?同事会不会拿另外的眼光看你?

  邓:我们运动员一直以来把别人看得很重,因为如果没有别人帮助的话,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

  离奥运会开幕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都按倒计时排得满满的。不时可以看到她在各个办公室之间穿梭的身影。和打球时的单打双打不同,现在她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人。

  问:你离开赛场的时间也不短了,但观众对于你打球的风格印象还是很深的,非常凶狠,你在工作中会不会延续这种风格呢?

  邓:确实,场上场下我的反差是比较大的。我当运动员期间,我一直认为,你就应该有那样一种气势,就应该尽一个运动员的职责,拼到底。下来以后,我反而认为,团结协作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不可能包打天下。

  问:那你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已经调整得很好了呢?可以心平气和地当一个助手,干好我自己分内的工作?

  邓:任何事情必须要有平常心,是副手也好,还是更低一点职务,你都该经常感恩。人家可能觉得我这人太好强了,其实不是,在我运动生涯中,我经常告诉自己,一句话,尽力就行了。

  “乒坛女皇”的18个世界冠军

  “乒坛女皇”邓亚萍的体育生涯,是从5岁时开始的,8岁拿到河南省儿童组冠军,13岁得到第一个全国冠军,因此有人说邓亚萍是打乒乓球的天才。

  问:问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打球?

  邓:我父亲是乒乓球教练,五岁前我经常在乒乓馆里头玩,非常自然就开始打乒乓球了。也很喜欢。很难说到底是为什么,小时候父亲经常跟我讲,长大以后要为国争光,要拿世界冠军,不大懂什么意思。直到差不多八岁了,看了当时的世界锦标赛,女队的,拿了世界冠军,升国旗奏国歌,看电视,我爸说这就是为国争光,才知道,哦,是这样。

  问:从另一方面,比如身高,你就不具备优势,你为什么能够成功?

  邓:优势和劣势可以辩证看待,有些教练、专家认为,身高不高,照顾台子的面就窄,影响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对的。但是另外一点,矮也有优点,看什么球都高,你就敢攻。这话来自于张燮林张教练。高个子的人看球都是矮的,他就害怕,可能就过度了。但对我来讲,矮嘛,看球都这么高,为什么不攻?就这么简单。乒乓球最重要的恰恰是进攻而不是防守,它速度太快了,又有这么强的旋转,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是我们的理论。

  1988年,几经磨砺的邓亚萍终于进入了中国乒乓球队,5个月后,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16岁的邓亚萍与乔红合作,一举夺取了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开始了她在世界乒坛上的夺金岁月。在乒坛的邓亚萍时代,她前后共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

  问:当你得了若干世界冠军的时候,你的动力还有意义吗?

  邓:以前有一个队友就问过我,你拿了这么多冠军,怎么还这样练,不觉得累吗?我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但心里非常清楚,我进国家队前遇到的坎坷可以说比任何一个人都多,最终进了国家队,拿了世界冠军,我比任何一个人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

  从乒坛霸主到最差大学生

  1997年,在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两枚金牌后的第二年,邓亚萍正式宣布退出体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问:退役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邓:退役确实是在巅峰时候退的。有些官员,不光是中国的官员,还有国际乒联的一些官员,都非常吃惊,还有的说,一年只打一次国际比赛,你的世界排名第一,还可以继续保持10年。选择退役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打球打了19年,有一些伤病,练得太多会加重,心里没底;第二,我在退役之前经常自问,如果不当教练,我走入社会跟一个普通人竞争,我有什么优势,有什么能力?当时我觉得应该去读书,就这么简单。

  问:为什么选择去清华读英语呢?

  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年,我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第一次参会就遇到了尴尬场面。这个委员会19个委员,来自于19个国家和地区,大家基本上说英文,但我只会非常简单的几个单词,就这样一个水平,怎么可能应付得了工作呢?就我一个带翻译,非常尴尬。大家讨论问题,转换的话题很快,有时候你觉得跟不上趟。

  问:从一点都不会到今天这个程度,第一步怎么走出去的?

  邓:因为清华知道,像我这样的学生,不可能融入到大班,上大课,没这个水平,就给我们先开一些小灶。第一堂课老师问我,你英语什么水平啊?我说初学生。他问,你会写会看吗?不会写不会看。那你先写26个字母。我就开始写26个字母,想半天,大小写全掺一起,26个字母还写不完。

  问:我很好奇你当时的心态,一方面是出类拔萃的寂寞高手,一方面是如此低能的一个初学者,你能适应吗?

  邓:一开始在清华确实找不到自己准确的位置,确实很困惑。不过更重要的是自信。大家都认识我,对我都是很喜欢的,但上起学来却是这么差的一个学生。面子啊。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所有的清华学生都是全国来的最优秀的学生,我得找到能够在这儿立足的自信。后来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问:什么点?

  邓:我想,你读书读了这么多年,我承认你的知识要比我多。但是反过来,我一路打球,我的经历,或者我的见识,我相信要比你多。

  课堂上,老师讲的对邓亚萍而言无异于天书,她只能一字不漏地记笔记,回去查字典,每天5点钟准时起床,一直学习到深夜12点。

  问:这期间没有打过退堂鼓吗,特别难的时候,这并不是你的唯一选择,我就当个教练,我就配翻译又怎么了?

  邓:对,但是好像对我来讲,我的性格是既然选定了一件事情,我就是会把它做完的人。

  问:是因为压力还是内心的动力?

  邓:都有。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第二天早晨起床,枕头上一片头发,我自己都有点害怕了。

  1998年2月,在老师建议下,邓亚萍作为清华交换生到了英国剑桥读语言。2001年,她返回清华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随后飞往莫斯科,作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做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陈述。这是她第二次作为运动员代表作申奥陈述。第一次是在1993年,那次北京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两次申办奥运,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发展变化,而邓亚萍也向世人展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邓亚萍。与上一次申奥陈述时的死记硬背不同,此次陈述的英文稿是她自己动笔写的。

  和萨马兰奇的忘年交

  申奥工作结束后,邓亚萍决定继续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女子体育”硕士学位,一年后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她的论文题目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作为学习成果,她把论文送给了老朋友——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问:在你的体育生涯中,萨马兰奇曾先后五次为你颁奖。他为什么对你有那种爱怜的表现呢?

  邓:何振梁何老,他是资深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他曾经问过萨马兰奇主席为什么这么喜欢邓亚萍。萨马兰奇认为我身上有奥林匹克的精神。我身材不高,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我能够称霸世界女子乒坛,一定是有很多东西在里头。他看我比赛的时候,我相信他看到了一丝东西。

  问:你怎么看待和他的忘年交呢?

  邓:我在跟他交往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的是他对中国的友情,对中国人的友善。有一次我在国际奥委会开会,他说有位中国小朋友给他写信,信上开头称呼“萨爷爷”,他跟我学发音,很高兴。到了中国后,看到这么多人尊重他,他真正感受到了真诚的友谊。

  我的本科论文很短,大概也就五六千字吧。我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成果送给了他,没想到他很重视,说要把这个东西放在奥林匹克博物馆里。后来读完了硕士,我又送了他一本论文,希望他签个名。他两本全要了,一本留作纪念,第二本还是放到奥林匹克博物馆。

  2002年底,在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邓亚萍又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生的录取通知,她想接着读博士,而这一次,一直支持她的萨马兰奇对她的这一选择表示了反对。

  问:萨马兰奇为什么会反对?

  邓:他说你应该回国去,为你们国家的老百姓工作。我说去剑桥是我梦寐以求的,以后我一定会回国工作。后来他还是表示支持。

  问:你怎么理解他的劝告呢?他对你有什么影响?

  邓:我理解,你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你首先要尊重自己。在什么基础上尊重呢?是一个强大的爱国精神,和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才能够让人尊重你。我想他可能是这么一个意思。

  两次人生的共性

  2003年,邓亚萍开始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奥林匹克品牌。不久,她回到北京加盟2008年奥组委,在市场开发部任职,这期间,邓亚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问:这么读来读去你就没有担心自己嫁不出去,或者说你现在已经嫁出去了,跟另一半的距离越来越大?

  邓:好在呢,我家里的人跟体育是紧密相关的,大家还是有团队精神,如果需要的话,他们都会伸出手来。我觉得我还是很幸运的。

  问:但是你读博士选择的专业跟运动并没有直接关系,跟经济反而有关系?

  邓:大家知道,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奥林匹克运动走向了顶峰,一直到现在。但此前没人愿意办奥运会。这个分水岭应该是从德萨兰奇主席成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开始。1984年奥运会第一次挣钱了,在这之前全亏本。所以,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今天,跟企业、市场、媒体分不开。我要去学习,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继续往前发展和进步。

  除了奥委会内的繁忙工作外,邓亚萍还参加了许多社会上的迎奥运公益活动。走下赛场的邓亚萍向人们展示了她除了冠军以外的更多可能。

  问: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脉络断定邓亚萍将来的目标就是从政呢?

  邓:任何的断言现在都太早,因为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赛事在准备过程当中。

  问:邓亚萍的乒乓球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在我的眼里,退役之后的邓亚萍是另外一个奇迹,你本身更看重哪一个奇迹?

  邓:完全不同的经历。我总结自己,就是我走了两次人生,用了一个人生做了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当然这两个不同的事情有共性。现在的工作,包括我上学所学的东西,都跟体育分不开,跟奥林匹克运动分不开。我很幸运,也很受益。我通过了艰苦的竞技体育的磨练,能够正常发挥水平,取得成绩。这是非常难做到的,这样的磨练,对我一生来讲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据央视《面对面》

  人物

  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1988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先后获得18次世界冠军,乒乓球女子单打世界排名连续8年第一,共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2007年初,出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