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斌
看了张艺谋团队大气磅礴的奥运开幕式,我猛然想起了高仓健的那把刀。
那是去年夏季的一天,我的电话铃声响起,显示是小庞(艺谋的秘书),她告诉我,高仓健高先生悄然到京,此行之神秘甚至没有事先告诉艺谋。他计划见了艺谋便返回日本。小庞嘱我晚上不要安排别的事,我们不能让老高(这是大家对他亲切的称谓)马上就走,到时一块吃顿饭。我很纳闷,高先生为何这么神秘,这么行色匆匆?
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高先生肩负着一项谋划已久的“使命”,他要送给张艺谋一件礼物,但他不想打扰任何人。他深知艺谋身负重任,不愿多耽搁他的时间。高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一位真正的世间隐者。
我们的盛情挽留了他。我们大家都非常想念他,在《千里走单骑》的那些日子里,高先生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和尊重,他甚至启示了我的人生。
我们共进了晚餐,《单骑》剧组能赶来的都来了,个个风尘仆仆,因为都在上戏。高先生因重逢而激动。我们的到来,他显然是欣悦的。
高先生送来的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把崭新的日本刀。席间,艺谋为我们展示了那把刀。它用土黄色的绸缎悉心包裹着,层层剥开,首先展露出的是黑色的匣盒,亮开匣盒但见一柄刀鞘,做工之精细造型之唯美堪称一绝,可鞘中未见刀影。疑惑间,高先生从盒内轻轻地取出一长物,同样由黄绸缎精心包裹。解开盘扣,是由桃木制成的另一把刀鞘。事后,我们得知,这是一把寿命只有一年的刀鞘,那把刀就暂时静卧在桃木刀鞘之中。高先生轻轻抽出刀身,一道电光石火便赫然在目了;随着锃亮的刀影闪过,隐然间如闻嘶鸣之声。
高先生说这是一把纯正的日本刀,由仍在世的五位大师共同打造,他们分别铸造了这把刀的不同部件。这些高人,均属日本本土在世国师,因菊花与刀是日本文化之魂灵,所以铸刀大师在日本亦备受尊敬,轻易不予人铸。高先生在日本的德高望重,他的恳请被欣然接受。当然,此刀一出,便是天价。高先生说,一把刀从锻造到淬砺而成,须几年的时间,在他的一再催促下,才提前完工。高先生要赶在奥运之前,将这份心意送达,他要用此刀为艺谋壮行。
高先生有心,刀鞘上还印上寄语:守护张艺谋。这情义厚重如山,以我之见是一种久违的剑侠古风,可谓义薄云天了。以刀赠友,亦是古时男人与男人间的肝胆相照。于今重现,不啻时光倒转,让人感慨万千。
高先生曰,目下,刀与鞘须分两处,悬挂于墙,待来年再将刀入鞘。唯在一年后,此刀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宝刀。这不是一个游戏,实乃铸刀之一程序,只是这道工序必须由刀的主人完成。待我还在琢磨时,高先生已将刀锋轻轻托起,如托圣物。高先生又告诫:一年中要将刀刃细细擦拭四次,此谓之“养刀”。
高先生从上衣口袋中抽出一条洁白的手帕,在空中微微一抖,然后用牙齿紧咬,含在口中,脸上顿然呈现出一股凛然之气,有如壮士出征前的庄严和神圣。他拿出一种特制的极细极细的白砂粉,捻了一撮撒在锋刃上,然后用一块柔软的绸布,慢慢地、像抚摸婴儿皮肤般地轻轻擦拭,从上至下,小心翼翼,一招一式间,有一种摄人魂魄的气息无言地传出。作为看客的我,也不禁静气屏息,胸中仿佛鼓荡出一股豪气来。拭刃后,高先生言及,口衔手帕,是为防止拭刀时有气息玷污了刀锋,也是为了显示肩负使命时的决绝和大勇。高先生一再说,他的心愿无他,就是力助艺谋的奥运开幕式成功。
这一刻,我明了,这便是一种仪式了,它隐含着一种神明庇佑的祝福。在拭刃的过程中,人与刀已然融为一体,人刀合一,道法自然了。所谓“养刀一年”,其实便是人与刀长期磨合并终达默契的仪式。嗣后,人随刀走,刀随人行,刀魂便由此腾升而起了。
后来艺谋告我,高先生送的那把刀,他珍重地悬挂在他奥运办公室的墙上,朝夕相对。那是一份无言的嘱托,他不能辜负。艺谋和高先生都属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重情重义之人,他们都有大情怀,可是相见并不多言,只是惺惺相惜,尽在不言中。就像那把沉默的刀,一切的信任、真情、义气都潜藏在刀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