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岁的蔡莲红做梦也没想到,他“创造”了一个纪录:自己家是全北京距离“水立方”最近的一户,直线距离仅300米左右。
他是个普通人,每天骑车40分钟,去超市看守自行车,每月1600多元收入。他却很幸福,让许多人眼红,因为他家住临街4楼,奥运景观尽收眼底:从餐厅窗口能看到“水立方”和“鸟巢”;从女儿的小卧室能看到主新闻中心和击剑馆;从大卧室阳台可以更加清楚地近看“水立方”璀璨的灯光……
他自豪地说:“有人想出高价买我这个房,但200万元、300万元我都不卖。这辈子我愿意陪着窗外的‘水立方’,守住这个幸福。”
他住科学院南里7区居民楼,临街单元,正好与“水立方”一路之隔。蔡莲红与邻里多是“农转非”(户籍变更)迁过来的。这个小区的楼在两个月前才“穿衣”变成漂亮的红色楼房。
蔡莲红把幸福摆在了阳台上。北京奥运会临近,他家窗台上的16盆花争奇斗艳。他把怒放的海棠面向“水立方”摆放,一脸悦色地说:“‘水立方’要比赛,好像女儿要出嫁,我高兴。我端着小酒,坐在阳台前,看着观光的人群走过,那幸福,感觉真好。”
记者坐在他家的老椅子上,听他讲起“守护”的经历:“我是看着‘水立方’一天天长大的。”
14年前,蔡莲红刚搬进来时,这里还是北京的城郊,许多人不愿意来。周围杂草丛生,“水立方”那里原来是一片玉米地,也是种菜的地方,唯一一个景观是乱地中有一个北顶娘娘庙。
他说,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胜后,大伙就在琢磨场馆会建哪儿。忽然有一天,楼下娘娘庙周围开始挖土了,他兴奋地意识到,场馆就建在他家窗外。
他说:“当年也愁,晚上睡觉机器声音会不会大呀?结果修‘水立方’和‘鸟巢’用的设备太先进,噪音小到几乎听不见。”老蔡说,自打“水立方”开工后,建筑工地在节假日都没停过,建筑工人还到他们这里租房,1000元租一套一居室房子,居民对工人们也特别客气。
这些年,他每天下班后习惯地要在阳台上看看,与家人讨论着对面“水立方”的事,如同关心自己孩子。
“那‘水泡’是一片一片从顶上往下安装的,安了足足有半年左右吧。”今年“水立方”试灯,女儿的同事和他的亲友都来他家看景。开灯那感受他至今仍记得:“我惊讶了好几天,太神奇了,没有想到这么美妙!”
窗外景色虽好,这位老人却没有进去过一次。前几个月“好运北京”田径赛举行,省吃俭用的他却花了100元,让老伴与女儿去看,他听她们回家讲那里的事。只有一件事却让老人变得慷慨——5月汶川大地震,他将存了多年的3000元装修款,捐给了四川灾区。他安慰自己说:“我家现在不漂亮,但却很干净、整洁。奥运期间有外国朋友到我家来也不丢人。”
奥运会来了,蔡莲红老人也变了。他把白发染成青丝,花100元让自己一身新,穿着“喜迎奥运秧歌队”的大红色T恤,在秧歌队里敲锣。妻子张秀英服务“水立方”当了社区的志愿者。
蔡莲红老人5年来见证着“水立方”的成长,守护着“水立方”给他带来的幸福。(新华社记者史春东 张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