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文字D不可偏颇
记者楼坚述评 兴奋剂,是西方媒体经常用来攻击中国体育的一个借口。北京马上要举办奥运会,兴奋剂就更成了某些媒体近来“曲不离口”的超级兴奋点,几乎是每篇有关中国队备战的报道,都必提Drug这个以字母D打头的英文单词。
可从国际体坛最近和兴奋剂有关联的一些事件来看,却很难说一些西媒在兴奋剂问题上是一碗水端平、秉持公正立场的。比如,美国游泳女队最近出了一个杰西卡·哈迪,她在美国奥运会选拔赛中三次药检均成阳性。但美国代表团在确定名单前,明明已知道药检结果,却依然把哈迪的名字报给了IOC,甚至还要为她举行一次专门的听证会。
美国体操队的摩根·哈姆也被查出了服用禁药,但却以“误服”为借口只被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处以警告处分,甚至在国际体操联合会提出抗议的情况下依然不予改判,最终还进入了奥运会的报名名单。如果一个中国运动员也出现了“误服”情况,而且中国代表团没有按照“零容忍”的原则严格处理,外媒不是又会拿来当中国队对兴奋剂处理不力的证据了吗?
同样的事,发生在中国和发生在美国,媒体的报道态度不一样,就很难让人感到公允。你可以说“在没有定罪前任何人都是无辜的”,那么,在报道中国的兴奋剂嫌疑案件时,是否也能坚持这条“无罪推定”的原则,口气不要那么绝对和肯定,保持一种职业立场的中立呢?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在外媒的有色眼镜面前,国人也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尤其要忌讳的是,因为要抱着和外媒对着干的心理,就对自己确实存在的兴奋剂问题讳莫若深,反而饴人口实。
一旦北京奥运会真的出现中国运动员兴奋剂检测阳性的情况,违反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干干净净”参加奥运会的叮嘱,我们就应该坚决曝光,决不宽容。在这个方面,揭露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保证“干干净净”,问心无愧。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有关兴奋剂的议论,比如IOC主席罗格有关北京奥运会将出现“30到40例兴奋剂检测阳性”的预测,我们同样要理性看待。我们要认识到:北京是奥运会的主办地,如果能够检测出阳性案例,恰恰说明我们的兴奋剂检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说明我们检测水平的高端。
这是对我们组织工作的赞扬,而不是贬低。使用兴奋剂,是违禁运动员个人的耻辱,而不是北京的耻辱。北京奥运会之所有史无前例地把兴奋剂检测次数提高到史无前例的4500次,就是要让禁药在竞技场上无所遁形,也是对中国运动员在禁药问题上充满自信的一种表现。
兴奋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体育运动的历史共业。消灭兴奋剂,是全球体育界、包括体育媒体界共同的责任。外媒如果能够消除偏见和歧视,摘掉有色眼镜,而中国能够秉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平和态度,则我们就能在反兴奋剂的条道路上携手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