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题:“奥林匹克追求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访北京奥组委奥运总体影响项目顾问吴季松
记者 李斌 刘铮
“我刚从山西回来,参加省循环经济规划的评审。”刚一落座,北京奥组委奥运总体影响项目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中心主任吴季松教授就打开了话匣子。
规划往往是制订容易落实难。10年前,他牵头制订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10年后,这一规划得到了落实,为奥运乃至北京的供水保障发挥了作用。
对此,这位从1990年起就参与北京申奥活动的专家感到十分欣慰。
1979年起就走出国门参与欧洲核聚变研究、后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参赞的吴季松,走过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提出过“知识经济”概念,还提出过新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理论。但和参与申奥比起来,他认为:“参与申奥,是我最大的光荣和成功。”
7年前在莫斯科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仍然历历在目:“当德国奥委会主席在千百人中追上我表示祝贺时,我为国际友人的举动所深深感动。”他拿过一本自己撰写出版的《亲历申奥》,一张照片上正是在这一历史时刻身着红色西装的吴季松和这位德国友人的合影。
经历了两次申奥的全过程,使吴季松对奥林匹克运动有着更为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更快、更高、更强,是人类的更快、更高、更强,而不是某个种族、某个国家的。”他说,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时,工业革命已近完成,人类有更大的力量改变世界。但当时对人类发展还有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如还存在种族优越论,而顾拜旦提出公平竞争、平等参与,就是让全人类都能为自己的发展作出贡献,无论国家大小、民族差异。
他形象地举例说明:奥运会上的百米赛跑,就是最典型的公平竞争,每个人在自己的线里跑,不能越线,要想取胜,就要靠自己的真实实力。
正如顾拜旦1932年在《奥林匹克主义的光辉篇章》中写到的那样:“我从第一天起就为新奥林匹克主义规划出宏伟蓝图,那就是让现代奥林匹克主义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由此而跨出地域的束缚和民族主义的狭隘性。”
“创造世界纪录的只能是一个人,他代表全人类的最高水平。但这个人并不因为夺取冠军而站在大家的对立面。“吴季松指出,虽然会为优胜者升国旗奏国歌,但这并不是显示谁要压倒谁,而是通过暂时的胜负激励人的进一步发展,共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吴季松认为,不应把奥运成绩看成单纯的国家地位的显示。奥运是比赛,比赛有胜负,人类却要共同发展、友谊长存。从古希腊奥林匹克的起源看,展示人的能力,完全可以不通过战争而是通过和平竞赛的形式;人之间的竞争完全应该可以通过一种组织和规则的形式,使之利于人的发展。人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比较,有比较就会有竞争,但竞争就会有不同形式:一种是争斗,你消灭我、我消灭你,一种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奥运会宣扬的就是共同发展。
正如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指出的那样,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社会运动。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吴季松眼里,这个“梦想”就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共同追求这个梦想。他说,要通过奥运会的交流,探讨人类怎么共同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自然、科技和人三者之间的平衡,人类可以无限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但不能向自然无穷无尽地索取。
“北京奥运会要留下独特的遗产,这种遗产不仅是体育成绩和建筑物,而是整个国家通过奥运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吴季松说,要把绿色奥运要变成生态奥运,把科技奥运变成知识奥运,把人文奥运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奥运。
“人最重要的还是发展。过去很多发展方式被认为不科学不合理的,奥林匹克是一种理念,促进人类共同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吴季松指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