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才为本报题词。
本报特派记者张中摄
□特派记者高园
82岁的徐才老人已是满头白发,但身体依然硬朗。这次被邀请参加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北京奥运前方报道中心的揭牌仪式,徐老早早就赶了过来。
徐才是原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主席,曾任中国体育报社社长,还是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名誉主席。
揭牌仪式上,见到了这么多山东老乡,徐老很高兴。出生在山东邹城的徐才,对故乡始终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虽然7岁就随父母逃荒到了东北,但幼年的记忆是那样深刻、美好,多少年外地漂泊,家乡始终藏在心底的那方角落。平时,听到打扫卫生的、搞绿化的工人讲话有山东口音,他会兴奋地上去说“我也是山东人”,然后就拉着人家问家是哪儿的,家乡现在怎样等等,聊个没完。
“文化”是徐才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在为本次活动题字时,他写下了“弘扬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体育本身就是文化”,这是他对体育的领会。他说,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最大的优势不是经济、也不是科技,而是文化。 “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是找对地方了。”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口号,深得徐老赞同。他认为体育的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是比赛,观众、运动员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运动员固然要追求成绩,但他的风格、气质、风度等,也是文化的表现。还有,运动员能否不弄虚作假、公平竞争,也是奥运的文化内涵。至于观众,观看比赛时的举止、素质、风采等,更是对一个国家人文思想、精神的展示。
这些年来,山东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其中不乏奥运冠军。对马上要参加奥运的山东运动员,徐才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取得好成绩。但他认为,能出奥运冠军当然好,但没有也没什么丢脸的。运动员对成绩的追求要量力而行,不要把成绩看作唯一,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风格、思想、精神表现出来。
“我们宣传奥运也要如此。不能一味宣传运动员的成绩、技能,更要宣传他的精神、思想。”在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北京奥运前方报道中心揭牌之际,徐老也对我们报道奥运提出了建议。
(本报北京7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