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小标题)传播奥运不遗余力
来自北京市八一中学的白雪骄傲地向记者展示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寄给她的信件。这位普通的中国学生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为主题,给许多国家领导人写信,希望他们寄回签名或照片,在奥运期间展出,现在她已经得到了30多份回信。
如果没有奥运会,没有“绿色奥运”的理念,白雪不会被激发出这样的灵感,她是众多为奥运会倾注热情的中国青少年中的一员。2005年,教育部和北京奥组委共同启动《“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让中国4亿青少年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了解奥林匹克精神。
为了能让奥林匹克精神从概念变成孩子们的切身体会,许多学校采取各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比如羊坊店中心小学每年举办模拟奥运会;花家地实验小学构建了“一班一国(地区)”模式,每个班自己选定代表国家(地区),了解该国(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学校组织的奥运教育活动中以这个国家(地区)的身份出现;北京市九中挂上北京奥运会倒计时钟,时刻提醒着师生们距奥运会开幕还有多少天。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欣慰地说,这不但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文化财富,也是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历史性突破。。
奥林匹克宣传不但走进课堂,也走进了社区。各种形式的奥运宣讲团走进社区普及奥运知识,各个社区也自发举办活动。北京市宣武区“08”环境办在辖区设立10多个“共享奥运,志愿社区”的奥运知识宣传点、九三学社“奥运宣传进社区”活动在北京崇文区天坛街道金鱼池社区启动。
诸多奥运知识竞赛和宣传出现在报纸、网络、电台和电视台上,让人们在茶余饭后、上下班路上、乘坐出租车时都沉浸在奥运的气氛中,参与到了解奥运的活动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办的知识竞赛覆盖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把北京奥运会向全球广泛介绍,并将获奖者请到中国亲身体验奥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