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赫福德:奥运让中国话题“放大”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09:19   新京报

  名记看中国

  “学生们总会问:你什么时候回美国?我告诉他们:我哪儿也不去,这儿就是我家。”这是彼得·赫福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3年初,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副总裁来到中国广东,执教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5年来,亲历中国发展让赫福德“乐不思蜀”,他也期待奥运盛会能给中华五千年文明腾飞的机遇。

  “另一个星球”的变革

  如果在汕头大学校园里遇见赫福德教授,很难把眼前这位笑声爽朗的和蔼老人和美国电视新闻黄金时代的风云人物联系起来。赫福德曾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工作27年,并担任过王牌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制片人,他的报道履历涉及上世纪多个历史节点———越南战争、以色列六日战争、阿波罗登月……

  对赫福德而言,选择退休后来中国教书远非为了安逸,而是新闻生命的延续。“我从没在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像中国这样大的变化。从中我学习到很多。”赫福德说:“有人说巨大的变化不可能短时间发生,可是它确实在中国发生了。”

  赫福德第一次来中国是1982年,他回忆说,那时简直像到了“另一个星球”,单调的衣着,老式的街区,但20多年后的今天,几乎很难让人把北京和当年联系到一起。

  能够亲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赫福德视为幸事。在他看来,中国的变革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的“浓缩”,许多美英花半个世纪才能改变的东西,在这里只花了一半甚至更少的时间。赫福德说,对于中国的变化,外面的人并没有切身体会,不少人也只看到了媒体上有关中国的“拼图碎片”,并非全景。正因为如此,他不仅要留在中国,还建议美国同行也来这里。

  奥运展示中国大国姿态

  赫福德5月来过北京。虽然距上次来京只有半年,但他仍惊叹奥运给北京带来的变化———不仅是表面上的改进,奥运也将给环境等方面带来长远好处。

  “我认为50年来的奥运历史中,北京奥运会将是意义最重大的一届。”赫福德说:“首先,它象征着中国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其次,这是中国展示自己的机会。”但他也认为,在提升中国形象的同时,奥运也不可避免带来新的挑战:盛会前后,有关中国的一切话题都会格外“明显”。

  对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批评,赫福德不主张完全以“敌意”看待,他认为,这凸显了文化体系的差异。且此前历届奥运会都曾经受到各种批评,“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时,负面新闻和批评要比现在多得多。”赫福德说。

  考虑到价格不低的酒店住宿和门票,正在美国度假的赫福德打算在家中看奥运。他笑着说:“经验告诉我,看奥运会最好呆在家里。如果你是媒体大军的一员,看到的只是奥运的一丁点儿。所以我会很高兴在电视上关注奥运。”

  “变化的不只是大地”

  或许为了保持对新闻的敏锐触觉,赫福德常喜欢身着随意的T恤和摄影背心。虽然不懂中文,他仍很爱浏览国内各大热门网站和博客,还经常收看央视《新闻调查》。

  2003年初,赫福德来汕头大学任教时,正逢中国遭遇“非典”,中国政府抗击“非典”疫情给赫福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5年来,互联网的普及更被赫福德视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变革之一。他认为,这不仅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信息的途径,更推动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赫福德认为,经过“非典”和汶川地震,媒体开放的积极作用得到验证,通畅的信息渠道对社会稳定和决策制定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今年5月,赫福德在《华盛顿邮报》撰写评论,以在华亲身体验讲述“正在开放的中国”。文中,他写道:“这一次,中国和外国媒体对地震救灾的报道堪称史无前例,……在中国,变化的不只是大地。”

  采写 本报记者谢来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