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网站谁在为中国说好话? 中国需更大限度开放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10:48   体坛周报

  在浏览Boston.com网站的奥运照片博客和其后的300多条跟贴时,萦绕在我脑际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哪些美国人,在这个网站上帮中国说好话呢?

  这么说,当然不是彻底排除这些支持中国的网民中,可能会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毕竟,波士顿是美国学术重镇,哈佛、麻省理工、卫斯理(宋氏三姐妹的母校)等名校云集于此,当地的中国留学生也是车载斗量。不过,据我在波士顿的中国朋友介绍,Boston.com是当地美国人常去浏览、而中国人反而少去的网站。在波士顿的中国人通常从事IT行业,对当地的报纸兴趣不大。而且从跟贴的英文流利程度来说,他们是英语母语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么美国人为何会为中国说话呢?一方面是因为波士顿的人口素质较高,所以看问题更理性。比如,一个卡尔的跟贴:“一个硬币总有两面,没有一个国家是极恶或极善的。除非你的国家像个天堂,你才能向别人投去第一块石头。”

  素质高,意味着对美国和中国的历史都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当有“抑郁论者”在跟贴中说“这(中国)是一个拷贝东西的国家,5000年来他们从来没有自己搞出过什么东西,都只是从别国拷贝过来……”的时候,立即有人回应:“你的意思是,丝绸、茶叶、罗盘、火药等都不算中国发明?你是不是历史挂科了?还是中途退学了?”

  更重要的,回贴帮中国说话的人中,很多人到过中国。比如“Anita”就说:“我两次到北京度假。我参加的不是团队游,我们有在北京的朋友。他们有非常强的价值观,有些是我们美国人根本不珍视的。中国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为自己的职业自豪。我带着开放的心智去,发现了一个美丽、安全和友好的国度。”

  回贴的Shimon Schwarzschild则是中国通:“从81年到96年,我到中国进行了4次自行车旅游,那之后我又已去了两次。我看到了中国令人惊叹的积极变化,这些变化中包括很多个人自由的例子。比如:1981年,我的自行车旅游团导游一直在监视我们。但1994年当我们到达一个小镇时,我们的官方导游却说:‘伙计们,我在这个镇有个女友,你们自由观光吧,看什么都行,只要记得明天早晨回来!’这一次,所有中国人都热情请我们去他们家,或咖啡厅。我最近一次去中国,连导游都不需要,我可以去任何地方。”

  结论很明显了:更大限度的开放是治愈偏见、无知和傲慢的最好解毒剂。只要中国继续以开阔胸怀去面向世界,而不是对批评作出过激的反应,帮我们说话的朋友一定会更多。显然,中国在民主建设、环境保护、消除贫困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点,即便是支持中国的美国网民也不否认。

  这就更需要我们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心态来拥抱这些批评,正如国家主席胡锦涛8月1日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所说:“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在不同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这是在所难免的。”胡锦涛还说:“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继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如此,则中国幸甚! ★楼坚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