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计时7天,奥运旋风席卷京城。昨日甫抵北京,即感“绿色”细节满眼皆是。奥运采访证“瘦”了,印刷时还用了环保油墨;新闻中心“热”了,老记们“腿上铺毛毯写稿”的场景,一去不返;媒体村里,打印机默认使用的字体小了,看得清的同时,又省了纸张……
小证件省大费用
拿到奥运采访证,第一个感觉是,采访证“瘦”了。比起以往的大型赛事,北京奥运会的采访证更为“修长”,尺寸有所减小。
北京奥运会的采访证采用了多种防伪技术,小小一张证上浓缩了“复杂工艺”,因此“瘦身”更为不易。考虑到采访北京奥运会的持证记者数以万计,因此采访证“瘦身”成果也更可观。
据透露,这小小一张证件,还蕴藏着更多的“绿色”细节。比如,证件和奥运门票一样,都用环保油墨印刷,用纸以“再生纸”为主等。值得一提的是,采访证“瘦身”之后,虽然证件上字体有所减小,但并不影响使用。
升温背后有故事
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开张后,曾有技术人员和同行前往探营,回来后谆谆告诫:“衣服要多穿,主新闻中心很冷,晚上工作时,腿上要铺一条毛毯。”
不过,昨天前往主新闻中心时,却发现气温宜人,带去的长袖长裤全无用处。一些同行证实,主新闻中心确实“升温”了,“这应该不是‘感受误差’。就算这两天人多了,但温度应该是调高了,否则不会差这么多。”
前天,曾有工作人员到新闻中心二楼测温,测出一间工作室的温度为24.5摄氏度。而昨天,现场温度至少调高了2摄氏度。志愿者小苏说:“前几天的温度,比较适合西装革履的人工作,而许多体育记者都是‘短打’装扮,难免觉得冷。现在温度调高了,人舒服了,也更节能。”
媒体村里算笔账
作为本届奥运会的媒体村之一,“绿色家园”专门设置了几个“媒体工作室”。昨天在工作室内,记者仅用一张A4纸,就打印出了射击项目的全部赛程。打印机默认的字体虽小,但看得分明,包括比赛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竞赛阶段和地点,全都一清二楚。
注重节约,注意环保。媒体村里算笔账,“绿色”细节还真不少。在“绿色家园”中,一些公共区域的设施,由板房制造,方便奥运会后拆除;供记者们放松的“空中游泳池”,采用太阳能系统为池水供热。媒体专车也都是低排放的环保车。
特派记者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