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蔡文清)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和建设,昨天,由北京市科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设的“北京市奥运村科普教育园区”,正式面向社会公众试运行开放。
据介绍,该园区是国内首家将科研转化为科普的示范园区,园区发挥中央资源优势,推进科普领域的“地院合作”,将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看似“神秘奥妙”的科研过程,转化为便于传播和体验的科普资源,面向市民开展全方位、生动形象的科普教育。让科研与科普的“直接连接”,推动科研成果成为科普资源,科研工作者成为科普志愿者,科研机构成为科普场所,让科研真正贴近市民生活,服务市民生活。
位于北京奥运村南边的北京市奥运村科普教育园区,毗邻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该园区是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建设的重点科研园区,现有国家天文台、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涵盖了天体、地球和生命等数个自然科学领域。园区内人才智力荟萃,现有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5000余人,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等40余名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在园区内开展科研工作。该园区的科学研究资源十分丰富,前沿科研成果层出不穷。